得獎紀錄
109年度台北市兒童深耕閱讀入選一~二年級 (核心推薦)
內容簡介
有兩個爸爸的生活有多不一樣?
佩兒和瑪蒂達是最好的朋友,她們就像雙胞胎一樣形影不離,唯一不同的是瑪蒂達有兩個爸爸。滿心歡喜的佩兒原本還以為她的爸爸們會很有趣,甚至讓她們吃甜點當晚餐。直到瑪蒂達的爸爸端上義大利麵時,佩兒才發現那和她平時的晚餐沒什麼不同……。
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型態的多元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重組家庭,或者是同志家庭。面對和自己不一樣的家庭型態,不必帶著有色眼光看待他們,只要願意親近他們、了解他們,就會發現彼此沒有什麼不同,有愛便成家。
作繪者簡介
梅爾.艾略特
2007年畢業於皇家藝術學院。現為英國藝術家、作家兼設計師。目前經營個人品牌「I Love Mel」。她擅長以現代流行文化為材,製作出風格獨特的著色本《Coloe Me Good》、紙娃娃書和個性鉛筆,現居住於海斯廷斯。
譯者簡介
林蔚昀
1982 年生,臺北人。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 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人。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譯有《鱷魚街》、《給我的詩:辛波絲卡詩選1957–2012》、《黑色的歌》、《向日葵的季節》等作,童書作品譯有《給我抱抱》(青林)。
專家推薦
- 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愛他的心,才是最重要的。──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 愛,不分族群、不分性向。放下偏見,「愛」中沒有歧視。──陳安儀(親職教育專家)
譯者導讀
兩個爸爸一樣好——談《她有兩個爸爸》
同性婚姻專法終於在今年通過了,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台灣家庭多元化邁向了新的里程碑。雖然同志家庭以前就存在,但如今他們終於能在法律上得到真正的保障。
但即使合法了,社會對同志、同婚的誤會和偏見仍在。我們還是會在校園和職場看到歧視與霸凌,許多人對性平教育也不是那麼了解,因此感到疑惑,甚至排斥。即使是比較開放的家長,或許也會因為不知道怎麼和孩子談同志議題,於是不和孩子談,想著:「孩子長大就會知道。」
人對不熟悉的事物都會害怕,這是人之常情。我小時候對同志也有許多不了解和恐懼,直到十六歲時認識同志才發現:啊!原來大家都一樣啊。
「原來大家都一樣」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梅爾.艾略特所著的《她有兩個爸爸》就是這樣的故事。佩兒和她的新朋友瑪蒂達有很多共同喜好,唯一不同的是她有兩個爸爸。當佩兒
前往他們家作客後,才發現原來她的爸爸們就和佩兒的爸媽一樣無聊。可愛的想法令人會心一笑。而對同志家庭而言,他們所希望的就是不要被投以異樣的眼光,因為他們就和一般的家庭沒什麼兩樣。
我給讀小學的兒子看這本書,他很喜歡(他最喜歡的部份是「天下的家長都一樣無聊」)。我問:「你覺得其他小孩能接受這樣的書嗎?」他說:「我們班上有類似的書,但有人覺得很奇怪,有人覺得好噁心。」我說:「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每個人都會害怕,只要多了解就會好。」
有時候人會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產生誤解。如果一本繪本還不夠,那就多讀幾本。青林出版的《國王與國王》和《國王與國王與他們的家》,以及臉譜出版的《弟之夫》都很適合親子共讀。
若家長們想引導孩子認識性別平等,同時想更了解同志家庭,不妨參考以下的書單:陳雪的《人妻日記》、李詣琦的《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瞿欣怡的《說好一起老》等有關同志家庭的書,都是非常棒的著作。這些家庭都很平凡,也都歷經跌跌撞撞,最後擁有那微小又偉大的幸福,就像異性戀家庭一樣。他們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彼此相愛。
編輯手札
多元的美麗,值得被同等看待
時代進步之中,人們訴求多元化平等的聲音也逐漸被聽見。以往社會對同志的刻板印象也漸漸消除,然而那些歧視同志的偏見仍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性別平等教育的原因──培養孩子對性別多元化的包容,同時保護孩子免於遭受歧視,因為他們有權利做自己。
繁花盛開的花園才美,正如這個地球一樣,擁有不同族群、團體、性別和年齡的人,才成就了世界的多元化。我們都想要與眾不同,那為何不能接受別人的不一樣呢?
我們小時候都曾是書中的佩兒,只是發覺別人的不同時,我們會如何抉擇呢?有人會選擇接納、包容;或許也有人選擇排斥他人,也許他的內心只是害怕被瞧不起。而如果我們能透過這種繪本,教育孩子人人平等,從年齡、種族、性別到內心都是平等,社會上就少了許多霸凌、排擠的新聞。我們才能真正迎向多元化的世界。
名家推薦
文/鄭智偉(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社工主任)
先說一個屬於我兒少時的故事。
在我國小時,老師常看著我家庭聯絡簿上空白的家長簽名欄而用藤條打我手心,一直打了好幾天,老師終於開口問我「為什麼聯絡簿都不給爸爸媽媽簽名?」我小聲的回答「因為我跟阿媽住」老師又問「那為什麼不給阿媽簽名呢?」我很不好意思的說「因為我阿媽不識字」老師又接著問「那你爸爸媽媽呢?」我好像做錯什麼似的回答「我爸媽沒有跟我一起住,他們住別的地方」老師接著用一種很疼惜的口吻跟我說「那你還好嗎?有困難要跟老師說!」在接下來的日子,老師不再因為我的空白家長簽名欄而體罰我,但我卻感受到某種不被了解的孤獨。
長大之後,我才理解那時的心情,我害怕老師知道我是所謂的「隔代教養」的孩子,因為那時媒體總是說哪個犯人就是阿媽養大的孩子,從小欠缺關愛才變成壞人;我也很難跟老師說出我父母其實沒有離婚,他們只是因為經濟壓力而必須常年在外打拼,但我有好多長輩對我的關心與照顧。
這是三十年前我所發生的故事,那是一個只看見傳統核心家庭的年代,卻忽視了其實阿媽養大的小孩也可以是幸福的,我們家與其他家庭型態雖然不同但卻也一樣擁有許多的愛。而今年(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在通過了「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以特別法的形式落實同性者的結婚、繼承等權利,這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志婚姻的國家,也讓台灣的同志擁有成家的權利,而這也是《她有兩個爸爸》這本繪本在此時此刻出版的重要意義,我們又多了一本好書,來跟我們的孩子及學生談同志家庭這個議題。
我自己身邊就有好多對擁有孩子的同志朋友,他們每一位就像繪本中瑪蒂達的爸爸們是如此的不同卻又一樣,但我聆聽過他們對孩子的最大的擔心,便是未來孩子在學校,會不會因為家長的同志身份而倍受歧視。還好,我們2004年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讓年輕世代有機會學習尊重多元、支持平權,進而能讓校園成為一個共融友善的環境。而更有的同志家長為了改變社會,讓孩子能有一個更美好的成長環境而投入參與性別運動,透過許多活動及倡議來幫助社會更了解同志家庭,也針對目前同婚專法中仍有限制的繼親收養而努力。
希望每一種多元成家的方式在台灣都能被你我平等對待,非洲諺語說:「養小孩需要一整個村子的力量。」這句話我想也是每位同志家長的心情,渴望社會的接納與協助。
摒除成見,看見亮晶晶的愛!
文/黃筱茵(童書翻譯評論工作者)
「多元成家」時而吵得沸沸揚揚,箇中真諦無非是期許每個人都找到各自的歸屬,希望人們都能學著理解與尊重彼此的各種選擇。不過,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卻不容易。摒除偏見遠比想像中困難,在這樣的思索下閱讀《她有兩個爸爸》,特別能感受到作者讓所有人都還原成追求平淡幸福的個體的用心與巧思。
故事用佩兒的眼光切入,從學校來了新同學,一路描繪到她對新同學的各種觀察與發現,生動的捕捉孩子的視角與感受。故事的層層轉折非常有趣:佩兒先是像位偵探,發現新同學竟然有兩個爸爸!受邀去同學家吃飯,又在心裡百般描繪可能遇到的各種好玩場景;不過等到真的踏進新朋友家,佩兒又發現……事情跟她原本想像得不一樣!這個預設─猜測─實際驗證─重新調整想法的過程,是所有孩子時時經歷的成長挑戰呢。
回到真實經驗層面來說,孩子們對世界與家庭的多元組成,其實經常較成人更有彈性,他們大多願意接納各種人與各種情感組合。家長正向開放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對事情或場景的詮釋,所以成人的角色相當重要。
我們家的小男生們曾經跟我說過某位同學家只有爸爸和祖母,也提過同學的爸爸是外國人,遇到這些交換想法的好機會,我會盡可能告訴他們這個世界原本就充滿不同的家庭組合和喜好,但愛的歡喜悲傷卻相同。其實,成人如果願意擁抱這個世界上更多的人事物,孩子通常也樂於表達愛,他們不會被灌輸過多的憂慮與恐懼,也更能敞開心房去愛。不過很多時候啊,在成人還猶豫著能不能接受眼前的狀況時,孩子們早已繼續嘻嘻哈哈的繼續享受生活和生命裡的一切了。說到愛與接納的勇氣啊,孩子們毋寧是成人應當學習的對象呢──放下成見,隨時隨地重新開始,每天每天,生活在愛的更多可能裡。
這本書用慧黠的眼光,靈巧的提點讀者:其實許多你原先以為的理所當然,都要實際認識了對方和她/他的生活,才能明白。這個世界的所有人啊,一樣都在尋找幸福,不管什麼樣的家庭,都在尋找相愛的方式。如果你能理解這一點,就會肯定各式各樣愛的組合,也會看見更多愛的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