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寶箱介紹 十大教育功能 名家繪本賞析 線上導覽 下載區 我要購買 青林學習樂園
認識彩虹魚~插畫賞析

◎ 彩虹魚的發想歷程:

1983年馬克斯‧菲斯特創作了首部作品《疲憊的貓頭鷹》,1992年希望能開創姊姊作,從橫看的貓頭鷹獲得靈感:於是羽毛變成了鱗片,彩虹魚正式誕生。

◎ 彩虹魚的誕生(金箔印刷):

馬克斯‧菲斯特以往任職於廣告公司的工作經驗,將亮片印刷技法巧妙地運用在彩虹魚繪本中,令人愛不釋手,也締造全球狂銷1500萬冊的亮眼佳績。

◎ 彩虹魚連作導賞-鄭明進老師:

下面從《彩虹魚》六本連作中,選出幾幅特別的畫面和大家一起欣賞:

從畫面左方突然出現一隻嘴巴好大長了好多尖牙的鯊魚,彩虹魚和其他七條魚各自游向四面八方的情境描繪得很生動!充分表現出每一條魚受到驚嚇後的反應!

整個畫面的一大半,畫的是大鯨魚好大好大的尾鰭在擺動的姿態!大小魚兒各個驚嚇的張大嘴巴,拼命逃命的情形畫得真逼真!仔細看看,每條魚游走的方向完全不一樣,有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還有倒著游,描繪得很寫實!

畫面有很大的黑洞,洞內的大小魚兒臉卻都朝向洞口,哇!洞口細縫外可以看到大鯨魚得局部身體,眼睛看著縫內的大小魚兒,的確傳神地展現出大鯨魚很不友善的眼神!

整個畫面描繪的是深紫色又高又陡的岩壁,仔細的瞧,哇!有三個頭模樣的怪怪形狀,看起來的確相當恐怖!尤其看到彩虹魚和小藍魚相伴游進陰暗的深谷,四周彷彿營造出極其恐怖的氣氛!

畫面右方呈現出帆立貝六個連續動態~張開後再迅速闔上,以此重覆的形態表現出規律、快速的美妙動作。而左方則是看得目瞪口呆的彩虹魚和河豚,表情相當逗趣。

◎ 隱藏在畫面裡的海洋生物知識:

(一)認識《彩虹魚迷路了》中的帆立貝

帆立貝之外殼狀如團扇,其兩片外殼的弧度與色彩,皆呈現不同的樣貌。通常左邊外殼的弧度較小,顏色為紫褐色:右邊外殼的弧度稍大,略呈白色。由於帆立貝雌雄不同體,一到了繁殖期,即能輕易由生殖腺所呈現的顏色辨其性別。生殖腺其形如彎月,位於閉殼筋的旁邊,雄貝為乳白色,雌貝則是粉紅色。因此不到繁殖季節,雌雄難以分辨。

帆立貝通常在春天排精、產卵,卵在海中受精,成為受精卵,也是我們所說的浮游生物。當外殼長至0.3公釐厚時,帆立貝的足絲會附著於海中的物體上,人們會利用這種生態特性進行天然採苗。所謂的天然採苗,是將採苗器置於海中,以便採集到增養殖所需的種苗。

帆立貝的產地多集中於日本東北與北部海域,北海道的產量就佔了總產量的8成。帆立貝之產量統計分為「天然與增殖」和「養殖」兩方面。因近來天然苗來源越來越少,增殖已幾乎取代天然採苗。增殖方面(包含部份的天然採苗),以網走、宗谷地區居多,其次為根室地區,在釧路地區的厚岸一帶也有生產;養殖方面,以青森縣和渡島最多,其他為宮城縣、膽振和網走等地。

(節錄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32911487,本文譯自「日本海港新聞報」)

‧帆立貝的移動方式:

(二)從《彩虹魚迷路了》認識生物的偽裝術~「擬態」

「擬態」指的是一個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獲得與另一種成功物種相似的外表,以欺瞞捕獵者遠離擬態物種,或者是引誘獵物靠近擬態物種。

「擬態」主要分為三類:

1. 貝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以亨利·華爾特·彼特斯命名),一個物種擬態模仿另一個成功的物種,顯得有毒或者是無實用價值。但該擬態並不會打擊捕獵者。例如,一種透翅蛾會擬態成為黃胡蜂,但它並不能螫。但捕獵者還是會把它當成黃胡蜂迴避。例如尺蠖身上的顏色會與樹枝或莖相仿,藉以躲避獵食。

2.穆氏擬態(Müllerian mimicry,以弗里茲·米勒命名),一個物種以鮮艷的體顏等手段警告捕獵者其毒性或不可食用性,但警告的生效還是要等捕獵者得到教訓才開始,例如捕獵者從一次失敗的捕獵中很快認識到獵物有毒。這種擬態打擊捕獵者。蜜蜂會模仿成為黃蜂,兩者外表相似,都能螫。

3.進攻性擬態,擬態成為無害的物種去吸引獵物。Photus的雌性螢火蟲是其代表。

(三)從《彩虹魚的海底冒險》認識生物的發光特性

生物發光現象是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轉化為光能而發光的現象。生物發光是發光的一種形式,被稱做"冷光"源,因為僅有低於20%的光產生熱輻射。生物發光不應與熒光,磷光或是光的折射弄混淆。

約90%的深海生物都會產生某種形式的光。大多數生物發出屬於藍或綠光光譜,這樣更容易通過海水傳播。不過,某些巨口魚發出紅光或紅外光,而浮蠶屬的生物發出黃光。此外,某些深海魚類如鮟鱇魚發出光吸引獵物。這種魚的頭部伸出懸掛的發光器可將小型魚類吸引到自身附近。有的魚卻反其道而行之。

(文章出處:摘錄自維基百科)

‧神奇的發光深海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