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爸爸媽媽,或家裡的大人們喜歡吃什麼嗎?」老師問小朋友們。
小朋友們對自己喜歡吃的蛋糕、布丁等等再清楚不過了,但是大人們到底喜歡吃什麼呢?
老師請大家回家觀察,並且一起討論週五的美食分享會要帶來分享的食物。孩子們回到家後發現,大人們喜歡吃的東西真的跟自己不一樣!媽媽喜歡吃魚頭、舅媽喜歡吃披薩邊、爸爸喜歡吃芒果籽……這些東西真的有那麼好吃嗎?經過老師解說,小朋友們才知道,原來爸爸媽媽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食物裡面藏著很多大人們的愛!到了週五這一天,每個家庭都帶了一道菜來分享,這次,換孩子們將最好吃的那一口放在盤子裡,端給大人們享用!




作繪者簡介
作者:王湘妤
Funkids 放小孩閱讀教育中心創辦人。從事幼教工作 20 多年,喜愛繪本繼續進修兒童文學研究所。喜歡和大小朋友一起聽故事玩遊戲,擅長繪本與桌遊的結合。持續創作故事中。繪本作品有《如果屁有顏色》、《影子陪我一整天》、《我才不要說再見》。
繪者:黃鼻子
大學就讀資管系,畢業後做了幾年的網頁設計工作後,決定轉換跑道投入插畫領域,目前多為雜誌、兒童刊物畫畫。繪本作品有《如果屁有顏色》、《好累好累的動物園》、《完美的熊先生》。
專家推薦
描繪了真實又溫柔的日常—我們總把最好的留給孩子,自己則撿起魚頭、芒果核、餐桌的邊角料。
孩子以為那是父母最愛吃的味道,卻不知道,那只是愛的一種形狀。 這份下意識的選擇,不是口味改變了,而是心裡多了一個比自己更重要的人。
看著最愛的人健康成長,就是最美的飽足。這本書,提醒我們:愛的滋味,其實就在每一頓飯、每一個小小的日常裡。
――Sandy(星星家的日記媽媽 版主)
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又笑了……一本夾雜溫馨、體貼、同理的繪本,教會孩子不只認識自己,更進一步積極了解身邊親近的大人,言行背後的心意與故事;然後,將這份因為觀察而理解的心意,正循環的化作行動,學會――怎麼愛。
――陳櫻慧(童書作家暨親子教養講師、思多力親子品牌負責人)
愛與理解,從一頓飯開始練習。孩子學著感恩與分享,大人也練習表達真實的心意與喜好,讓餐桌成為一個自在而溫暖的場域。這本繪本以細膩又充滿童趣的視角,描繪出熟悉的餐桌日常,也讓我們重新看見吃飯這件小事背後深刻的情感連結。
――蘇菲(親子共讀頻道「蘇菲說故事」主持人)
作者的話
記得小時候,我也有一個愛吃魚頭的媽媽,我也曾經很天真的認為,媽媽真的特別喜歡吃魚頭、啃雞腳,覺得她是不是特別不愛吃肉啊?慢慢的,當我也當了媽媽之後才發現,原來媽媽喜歡吃魚頭,除了她真的喜歡之外,還有可能是別的原因啊!
有一天女兒回家跟我分享,她和同學在學校一起聚餐吃披薩,有個同學吃著吃著把披薩邊放在一旁,女兒問:「這個你不吃啊?」,同學說:「對啊,我在家這個都是我爸媽吃,他們很喜歡吃披薩邊。」,女兒再問:「你確定,他們是真的喜歡吃披薩邊嗎? 」
好多人當了父母之後,總會想著把好吃的留給孩子,尤其在早期物質生活還不是很富裕充足的時候,這樣的情況更是常見,為了不讓孩子發現,還往往要在第一時間先把這些魚頭、雞腳、芒果籽什麼的先搶下來,表現得像是自己真的非常喜愛吃的樣子。所以,真的很多孩子也深深地以為,父母親或是阿公阿媽就是喜歡吃這些。
想要把這個故事寫下來,除了是自己親身的經歷,內心非常有共鳴之外,我想這也是某一個世代共同的記憶吧!
也許,父母親真的是喜歡吃故事裡舉的這些東西,但是, 這也許是個機會,讓我們從食物的角度,來了解我們身邊最親密的這些人,是如何透過這些生活中的小事件,表達對孩子的愛與關切。食物只是我們看到的表象,更多的是放在心裡的愛與關懷,期待透過這個故事,成為一個起點與開端,讓我們花一點時間,體會與感受這份親子間單純又濃烈的愛!
編輯手札
一聽到作者分享這個故事,馬上很有共鳴!我也曾問過我的媽媽喜歡吃什麼,她沒有正面的回答,但是看她常吃魚頭、把最好的部分留給我們,經過了這麼久的時間,我想她可能也不確定自己喜歡吃什麼了。簡單日常的食物、再一般不過的行為,藏著家人滿滿的愛與關懷。這個溫暖的故事,濃縮了我們的家庭生活、父母長輩的愛,將他們不言說的愛,輕輕的表達出來,也深深地打進了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