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朱綺(青林國際出版 總編輯 )

我要講一個小兔子的故事給你聽

波特一生從未進過學校,最後一任家庭教師安妮只比波特大三歲,她們感情很好!安妮婚後,波特和她的家庭一直來往密切。

波特經常寫信給安妮的孩子。1893年時,安妮的大兒子諾亞生病了,波特不知道寫些什麼安慰他,於是她用筆和墨水,寫了一個小兔子的故事送給諾亞。這封信有八頁長,上面有許多小插畫,故事的主角就是波特那隻聰明又淘氣的兔子彼得。

後來她又接二連三給芙蕾妲寫《格洛斯特的裁縫》,給艾瑞克寫《青蛙吉先生的故事》,寫了很多故事後,波特發現自己除了繪畫的天份外,也很有說故事的想像力。”我滿腦子都是故事”,她在日記中這麼寫著。

1903年,也就是寫信給諾亞的七年後,她向諾亞借回那封信並以書的形式出版了,那就是日後大大有名的《小兔彼得的故事》。

波特創作故事的靈感都來自她身邊的動物。創作《刺蝟溫迪琪的故事》時,她拿寵物溫迪琪當模特兒,然而溫迪琪不太合作。只要趴在波特膝上睡覺,牠都很高興,不過一把牠放到地上半個小時,牠就開始傷心的打呵欠,接著就亂咬一氣,最後波特只好用棉花製作一個玩偶,才能畫溫迪琪太太穿上衣服的樣子。觀察力加上真情流露,使她的插畫格外觸動讀者的心靈。

1905年波特用版稅收入在湖水區購買了丘頂農場。《三小貓的故事》和《母鴨潔瑪的故事》是在1907年出版的,因此在這兩本書中可見到丘頂農場的房舍和花園,以及屋內令人感到家居溫暖的各個角落、各種家具,被稱為人間最溫暖的圖畫。波特不僅想像力豐富,而且也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格洛斯特的裁縫》書中出現的十八世紀服飾是波特根據維多利亞亞伯特博物館的收藏品繪製的。這些插畫曾經在100週年時舉辦特展。她還到格洛斯特實地描繪了許多場景,也拜訪了當地的裁縫師,以收集第一手的資料。

波特不僅熱愛大自然,也是始終如一的環境保護者,她於1913年和律師希里斯結婚後,把全付心力放在農場的經營,她把能用的錢都用來購買土地,土地逐漸增加到四千英畝。後來她把土地全數捐給「國民信託基金」,使得她所摯愛的大地得以永遠保留原貌。今天我們到湖水區旅遊,仍然可以看到出現在《青蛙吉先生的故事》中的伊斯威特湖,英國浪漫派詩人華滋華斯童年時期經常在此嬉戲。

波特雖然沒有自己的孩子,但一生都獻身於孩子的事業。她最喜歡的一個慈善機構Invalid Children’s Aid Association病童救助協會。波特以「小兔彼得基金會」的名義籌募基金,捐贈病床,她也為協會繪製卡片,並讓協會使用「小兔彼得」的標誌製成紀念章募款。

“我的故事會像安徒生童話一樣不朽。”波特女士曾這樣說過。她說的沒錯,但她可能沒想到全世界有這麼多人讀她的書,並且自其中得到閱讀的快樂。不只是小孩子喜歡,大人也被那優雅的插畫和真情感人的故事所吸引。

★林良(國語日報董事長著名兒童讀物作家)

波特女士是知名的英國兒童文學作家。她的成名作「小兔彼得的故事」,在二十世紀的第一年出版。這本故事書,在英語國家裡已經是兒童文學的經典之作,說英語的小孩子,幾乎沒有一個沒讀過「小兔彼得」的。波特女士的性格謙虛平和,似乎很內向,但是在藝術和文學方面卻很有才華。她會寫,也會畫,文章和繪畫都極富想像力。在「小兔彼得的故事」這本書裡,她創造了一隻淘氣的小兔子和許多極富性格的角色。她為自己的書畫了水彩插圖,呈現在圖畫中的景物都是人人熟悉的農田、農舍,以及戶內令人感到家居溫暖的各個角落、各種家具,被稱為人間最溫馨的圖畫。因為這本書的出版,她被視為現代西方兒童圖畫書的創始人。

波特女士後來又出版了不少的圖畫故事書。她的書版本都很小,但是文字、圖畫都很精緻。她的書領導了英國兒童讀物的「小書」傳統,而且引出了「英國出小書,美國出大書」的兒童讀物話題。

摘錄自「林海音先生和兒童文學」一文

★王錫章(國家圖書館編輯)

著名的英國兒童讀物女作家波特(Potter, Helen Beatrix, 1866-1943)所塑造的小兔彼得和他的幾個動物朋友的故事,是歐洲兒童圖畫書的經典著作。波特女士童年孤單寂寞,只有每年到蘇格蘭或英國湖區渡假時,才能享有愉快的生活。在度假時,她竟日與小動物為伍,使她對動物產生感情。長大後,動物仍是她的生命中最親密的伴侶,也是啟發她創作的靈感。因此,自1900年後,她陸續寫出了《小兔彼得的故事》、《小兔班傑明的故事》、《格洛斯特裁縫、《松鼠約特金的故事》等膾炙人口的動物故事。她筆下的動物,神態鮮活有真實的生命力;而波特女士的水彩畫,更為書本增色不少。

在《小兔彼得》等出版近百年之後,國內的「青林國際出版公司」(02-23956527)獲得中文版權,將這套機智有趣、能啟發孩子的應變能力,且以生活的情節,提供親子教養話題的百年圖畫書經典,引進給國內的父母親和孩子們共賞,真是值得我們高興。本套書共19冊,分別由林海音、何凡、林良等名作家翻譯,波特女士的原有插畫,也以精美的採圖呈現。

轉載自國語日報87年2月3日「每周書訊」專欄

★Time雜誌推薦專文賞析

小兔彼得的永恆嬉戲

被雨淋而縮水,綴有銅扣的藍色夾克在麥先生菜園成了稻草人的衣服,但它的主人卻依然安好。這禮拜將慶祝他100歲的生日。他在世界各地擁有大批愛好者,法國和義大利擁護者尊稱他Pierre Lapin(法文小兔彼得)及II Coniglio Pierino;在冰島,他是Peter Kaninu;但到了日本,他以他的英文名字著稱:Peter Rabbit。

這個淘氣的人物誕生於1893年9月在波特女士為一位五歲生病的小男孩所寫的插畫信中出現。「我不知該寫些什麼給你,所以我要告訴你一個故事……」開始了她的寫作。《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系列的故事於1902年配上細緻水彩插畫出版,一出版即造成轟動,以及隨之而來排山倒海如拼圖、玩具、瓷器、遊戲等周邊產品的製造。波特女士所堅持適合孩子小手的「迷你書」型式,已再版250次,並翻成34種語言。在他的創作100周年紀念,從倫敦到西雅圖,從巴黎到墨爾本,博物館、慶典上、電影都為彼得慶祝。為什麼他在兒童文學史上總持續永遠是最受人喜愛的人物之一?只缺合宜的舉止,總是不聽媽媽的話,到麥先生菜園偷蔬菜。波特女士曾說她也不怎麼瞭解為何他會有如此的魅力,但又加上"也許因為他和他的朋友們都我行我素,忙著做他們想要做的吧!"

正確的說,他之所以廣為人知在於,對動物,人類,大自然從不感情用事與道德無關的觀點,波特女士以她所擁有的比利時兔子為模特兒,場景設在英國鄉間,彼得不是虛幻而是真實的,生活在危險和死亡的邊緣。他的父親變成了麥先生的派,明知危險,還是要不顧一切闖進園裡一窺究竟。「他喜歡冒險,容易引人同情。」蘇黎世德文版出版社的Mr. Daniel Keel觀察後說道。

美國作家Thornton Wilder在哈佛大學文學課堂上曾說,波特女士的書是典型的英國小說,故事也許有些誇張,然而,平靜有張力的劇情,小小故事裏的英雄其實就是小孩,在陽光普照的夏日裡,危險隱藏在每一個角落。其實彼得內心是羞怯的,當他發現無法走出園子,失去了漫步的興緻,一個人寂寞哭泣;盡了最大的努力逃出,雖失去了一件新夾克,和因藏在水罐裡而濕透的身驅,而能全身而退。他雖很沮喪,卻安全地回到了家。他三個溫馴的姐妹有黑莓作晚餐,他卻只有一杯菊花茶,早早上床,結束了這可怕的一天。是的,彼得就是彼得,勇於冒險,100年來的讀者,跟隨彼得遊歷,禁果總是最甜的。

★Newsweek週刊推薦專文賞析

全世界為小兔彼得瘋狂

在100 週年紀念的今日,《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系列故事在全世界各地都是出版公司的搖錢樹。

「多麼驚人的銷售數字啊!」這是波特女士很驚訝《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的故事第一版賣了5萬本時所說的;如果在1903年,這個銷售量足以震驚她的話,那麼今天,小兔彼得、母鴨潔瑪、小貓湯姆和刺蝟溫迪琪夫人的成功,會讓波特女士停止呼吸。波特女士的23個故事,翻譯成30餘種語言,在全世界已銷售8千萬本,單單《小兔彼得的故事》每年還持續有100萬本的銷售量。靠近英國西北方湖水區波特女士農場附近的Bowness-on-Windermere地方已開設了兩年的「波特世界」結合商店及展覽,是個觀光名勝,每年吸引上千名觀光客到此一遊。全世界有250家授權店,發行5000種波特產品-從飾品到果醬,肥皂到文具用品,餅乾到電腦軟體,所有產品每年為Frederick Warne Co.公司及經銷商賺進了2億5千萬英磅的收入。全世界都在擁抱小兔彼得,"他是全世界最成功的玩具人物"-紐約Eden玩具公司總理Mr. Richard J. Miller說。

彼特女士的熱潮正開始,小兔彼得度過100歲的生日,全世界零售商陷入一種狂熱。全英國商店的櫥窗早已是波特狂;紐約最具威望的玩具店F.A.O. Schwarz以及美國其他商店都在促銷;在東京,伊勢丹百貨公司正以2000日圓販賣小兔彼得的百週年蛋糕盤,這只是日本出版公司福音館300項週年性產品的其中之一。倫敦的Victoria and Albert博物館,正準備舉辦一個大型的波特畫作展,The Bowness-on-Windermere中心將會在九月舉辦一個生日盛宴,BBC正播出根據波特女士所創作的「小兔彼得」系列動畫電視,「美國家庭頻道」上個月才首播過。天哪!波特女士是怎麼做到這些的呢?

為Frederick Warne公司監督所有波特產品授權的Copyrights Co. 的負責人Mr. Nicholas Durbridge說:「波特會喜歡這些的。」人們說:「如果她知道你們在作什麼,她會安息。」、「但她自己真的很有商業頭腦。」 在她第一本書出版後不久,她就取得自己所設計的「彼得玩偶」專利,並想推出嬰兒房壁紙。接下來的幾年內,她設計並賣拖鞋,硬紙卡片遊戲,麥片粥的淺盤,和故事著色本,樣樣都有敏銳的市場嗅覺。雖然她自己沒有小孩,她卻對作小孩生意有一套:她建議著色本同一頁要好多張,所以家庭的每一個小孩都能有一份。

她的後繼者並沒有背叛她,嚴格地挑選授權者,嚴謹地品質標準,及忠於原作人物,並維持原著中營造出來的優雅氛圍。即使波特王國已成長成全球的賺錢商品,許多經銷商用促銷方式,這並不是波特作風與型式,它並不是流行的產品,沒有漣漪,有的只是恆久,小兔彼得沒有被市場速度淘汰,但他會持久,這是寧靜的成功,沒有一窩蜂熱潮,是長賣型產品。

對Warne公司來說,彼得的100歲生日,同時證明了挑戰和恩寵,今年恰巧是波特女士逝世50周年。按英國的法律規定,人物肖像所有權也將屆滿,為避免不肖業者在彼得兔熱潮中大撈一筆,Penguin & Warne公司忙著建立合法防護措施,他們已將大部份商標註冊,但並不像版權一樣能完全保護著作財產。波特女士原作中所有角色的水彩畫肖像權,是所有產品的中心,Warne公司擁有大部份的權利,控制複製,對那些盜印小兔彼得的業者而言,他們知道,Warne公司會控告任何仿冒兔子穿藍外套的產品,他們曾在遠東地區抓到盜版的小兔彼得故事人物的瓷器並加以銷毀。

今年,為了多元化的發展,他們開發出遊戲軟體,教小孩閱讀的電腦軟體,現任總裁較波特女士更有前瞻性,也不似波特女士對先進技術加以排斥,波特女士曾在1936年拒絕美國迪士尼拍成電影的授權邀約。

★亞洲華爾街日報推薦專文賞析

永恆的魅力

即使在今日如此眾多的競爭對手中,小兔彼得的領先地位仍然屹立不搖。

舊金山-一隻莽撞的兔子偷吃菜園的萵苣,憤怒地農夫差點捉到他並且要把他作成肉餅。以現在標準來看是非常平順的故事情節。

在兔子羅傑搬上銀幕之前,一位害羞的英國女士在1893年為了鼓舞一位生病中小男孩,以墨水畫點綴的信中,寫下這個故事。一百年之後,波特女士所著《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系列故事書成為任何時期最受歡迎的童書。

有些人也許會懷疑,為何現代厭倦芭比娃娃和熱愛電腦遊戲的孩子們,仍愛在波特女士的鄉村故事中冒險,《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系列故事存活下來。單在美國,就賣了900萬冊,波特女士的23本書,在全世界已翻成30多種語言,賣出7000萬冊。

為了歡度小兔彼得的100歲生日,課堂上慶祝他,出版商促銷他,學者審慎地評估他的影響,由倫敦到墨爾本以至全美國的博物館展出波特女士的水彩畫作,經銷商如Harrods、FAO Schwarz,販賣相關產品,從絨毛玩具到Wedgwood瓷器和筷子。

對「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系列故事,「如果說美國人喜歡她的作品,那麼日本人可說是瘋狂」,紐約Warne公司經理Mr. Christine Jones 說道,大家暱稱他「小兔彼得」。在1992年,全世界彼得飾品,產品賣了約2億5千5百萬元。

「我確定一百週年,產品會賣得更好。」Warne公司的發行人說道。波特女士沒有繼承者,出版收入及版稅收入全歸Warne公司所有,部份收入用來維護她的畫作。

在墨爾本及倫敦的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將展出波特女士的畫作及紀念品,九月,日本波特迷可參加東京大學舉辦,由著作波特女士自傳的Judy Taylor女士的演講。

★西雅圖巨大萵苣

在西雅圖太平洋科技中心,四月份以來人潮第二多的展覽館-穿過花園的門:波特女士的世界,展出她的水彩畫及素描,和一個可穿越的巨大萵苣和水罐,「所以你可以假裝你是彼得,要躲掉麥先生。」

彼得狂熱或是波特狂熱已感染不分小孩或評論家、女士運動者、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者、學生都試著了解彼得及其他家族成員的魅力何在?

加大柏克萊分校維多利亞文學名譽教授Mr. Robert Tracy說道:「波特女士是英國第一位專為小孩子所寫的作家。」

華盛頓太平洋路德大學副教授Mrs. Suzanne Rahn說道:「它表現了孩子的矛盾,一方面想離家去冒險,一方面又想安全的和媽媽待在家裡。」「彼得兩者都想做,安全地回到了代表子宮的兔洞,媽媽沒有處罰他,給了他一杯菊花荼。」

波特女士的一生-從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到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倫敦轟炸-有個寂寞的童年,出生富裕,由管家撫養,她一直保有她的私人動物園,其中有老鼠、蝙蝠、剌蝟,當然還有兔子。她的雙親不贊成她的工作和婚姻,但在寫了23本書後,47時歲她嫁給了她的律師William Heelis。並在退休居住在英格蘭的湖水區,養羊和為國民基金會工作,在她去世的那天,有位受其死訊打擊的牧羊人喃喃道:「咳!對農人而言,真是最壞的一天。」

另一位不太一樣的書迷是著名的得獎著作《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的作者,小說家莫里斯.山達克(Maurice Sendak)說道:「小兔彼得打破了舊有的格局,令人驚訝的彼得不只是一隻兔子,同樣也是小男生的化身。」當一位不是波特書迷的人在一場演講裡,以言詞攻擊波特女士時,Sendak先生回憶道:「當時只想一拳揍扁他的鼻子,但卻只能默默地生氣。」

小說家Graham Greene曾推測波特女士曾受過情感的創痛,改變了人物的特質,從可愛淘氣的彼得到邪惡的狐狸泰德先生-邪惡的食肉動物,類似亨利詹姆斯的城市壞蛋。但Greene先生之後接到一封波特女士寫來的嚴加否認的信,強調她絕對沒有任何情感上的轉變,而且強烈批評他用佛洛伊德學派的推測和臆想的不是。

在舊金山,Katherine Burke小學大都是7歲的學生,最近舉辦了一場慶祝彼得100歲的宴會。孩子們也直接說出他們對《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們》的觀點。

開始.過程.結束

老師Gale Mosheim 和Candace McMunn問道:「為什麼你認為彼得一百年了仍那麼受歡迎?」一位長有雀斑帶藍色草帽的學生提供:「他已經一代一代傳下來了。」不像大人批評者只注重讚揚波特女士的簡潔文字,另一位孩子說:「小兔彼得不像其他無聊童話故事,只是不斷的繼續,它有開頭、過程、結尾。」

孩子會將他們的反應分成三類:道德、自由自在及動物愛護者。

有人說,他教小孩不要偷東西,他也是隻好可愛的兔子。另一位小孩說,興奮及自由自在的因素吸引她,每個人都好頑皮,像我一樣。「事實上,我喜歡《三小貓的故事》,因為我喜歡貓。」另一位小朋友說道。

許多小孩也對書中破壞性的景象認同,特別是兩隻壞老鼠的故事,有計畫性的破壞一間娃娃屋。有位孩子則說,她比較喜歡《三小貓的故事》,當淘氣的湯姆和妹妹被媽媽趕出午後荼會時,「他們破壞、摧毀了媽媽的房間。」

波特女士的自傳作者Ms. Taylor開始編輯一本評論波特的書,她認同孩子的想法,「我自己覺得這些書棒極了,許多孩子喜愛那種可以為所欲為的快感。」

★黃迺毓

造訪小兔彼得

前陣子為處理一些事情而去了一趟倫敦。

得空在街上瀏覽櫥窗,突然眼睛一亮,我看到一家小店,裡裡外外都是小兔彼得故事裡的角色,除了小兔彼得和班傑明之外,泰比莎太太、小貓湯姆、母鴨潔瑪、豬媽媽、小豬柏郎和亞歷,濟濟一堂,我忍不住走進去,在兩層的小樓中徘徊不忍離去。

在陌生的城市裡,巧遇這些「老朋友」,那份驚喜簡直就是「他鄉遇故知」,只是這些故知都不是真人,而是故事中的人物,不,其實也不是「人」,而是動物,但是交情不下於好友,這情懷大概只有愛看童書的人才能領會吧。

店裡還有一些父母帶著孩子,在以各種角色為設計圖案的玩具、日用品、書籍、文具,以及紀念品中,興奮的指指點點,彷彿小兔彼得就是他們的親戚,小貓湯姆就是他們的鄰居,那種交談,讓我感受到沒有時間和文化的隔閡,父母親的童心就這樣自然的與孩子相遇,攜手共遊。

這使我想起一次親職座談中,我被邀談童書,有位家長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他問我:「以你教書這些年的經驗,你覺得現在的學生跟以前的學生是不是很不一樣?」

這其實是我常常自問的問題。只是我一向認為代間差異是正常且必然的,生活環境在變,人的行為當然也在變,我們當然不可能跟祖先想同樣的事情,談同樣的事情,但是親子或師生相處時,如果我們一直只能看到彼此的不一樣,如何能走進對方的心靈世界,而能共同分享及分擔?

我不知道除了圖畫書以外還有什麼更好的媒介,可以讓大人和孩子成為「同一國的人」。尤其是流傳已遠的經典童書,如小兔彼得那一系列的故事,是可以代代相傳的。舉例來說,在小兔彼得的故事中,彼得趁媽媽不在家,溜進麥先生的菜園子偷吃,被麥先生發現了,在追趕的過程中,夾克丟了,險象環生,最後雖安然逃回家中,但因覺得不適,當其他的小兔享受豐盛晚餐時,它只能喝藥。

在被期許成聖成賢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或許習慣於聽「模範生」的故事,大人以為故事中的好孩子會成為兒女行為上的好榜樣。其實對孩子來說,很難認同那樣的角色,孩子真正喜歡、而且願意同情同理的,往往是跟孩子的本性較接近的角色。對現代這些聰明的孩子來說,教條式的故事是很難引起共鳴的。

從此角度來看,彼得小兔長久以來受到無數的孩子和有童心的大人的歡迎,是有道理的。它的吸引力不在於短暫的趣味,作者波特女士以其獨到的細膩,將每一個角色都畫得栩栩如生,文字也自然,配合著英國的田園景致,令讀者很難抗拒將這些朋友邀請到家中共度時光,甚至成為家人,共度一生。

★鄭雪玫

從小兔子彼得系列故事談兒童閱讀活動

回想起來,在美國圖書館工作十八年中,好像從沒有特別將《小兔彼得的故事(Peter Rabbit)》系列故事介紹給小朋友或大朋友,因為它們站在放小本書的架子上,就已經很突出,吸引人了,而小兔子彼得的名氣更是夠大了,無論在書店、禮物店,甚至家俱店、童裝店……,到處都有此系列圖畫書的週邊產品,《小兔彼得的故事》的大小版本及不同插圖,各樣形式的書本也不少。許多家庭巳有這套經典,可能是自己買的或是別人送的,而圖書館也收藏各種版本。正如Dr.Suess(修士博士)的幻想性故事或低幼兒讀物,也不太需要推廣一般。

充滿趣味的小兔彼得

因為參加這次座談,我翻閱了一些手邊相關資料及該系列的中英文版本,發覺這系列書還真棒!我尤其偏愛有關兔子的,而看原文比譯本過癮,青林的譯本無論印刷技術或是內容(據說編輯也下了功夫修正一些以前翻譯上不統一的錯誤),看來幾乎比幾二十年前出版的譯本強。細細品嚐碧雅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作品,感到它們除了有精彩有趣的文字,細賦生動的插圖外,就是作者把筆下小動物的習性、主食等融入故事中,使這些小動物在擬人化的情形下,又保有相當的真實性,故事讀來有節奏感,非常緊湊,且帶懸疑,內容富含兒童哲學和生活的智慧。

在《小兔彼得的故事》中,作者把一隻特別不聽話的淘氣的小兔到菜園冒險的故事精彩的陳述出來,讓讀者的一顆心被小兔彼得險象環生的鏡頭搞得七上八下。讀後不禁想到:「假如不聽話,就會像小兔彼得般沒晚餐吃嗎?」或是:「小孩若想追求理想的生活,他要冒險試一試嘛!」

在《小兔班傑明的故事》中,班傑明和彼得又回到麥先生的菜園,想把彼得的夾克和鞋子拿回,牠們兩兔同在一個地方,卻有截然不同的兩種心態,作者用文字和圖詮譯的妙趣橫生:小兔彼得一副可憐兮兮,神經質的樣子,而班傑明歡歡喜喜的到處找食物,裝洋蔥,是明顯的對比。讓人不禁懷疑班傑明有多麼厲害,但當牠碰到貓後的表現又判若兩兔。原來以前都是被雄壯威武的老爸罩得不知天高地厚。後來班傑明被老爸修理又哭成淚漣漣的樣子!在孩子們成長程中,類似的鏡頭不是也出現過嗎?

談談碧雅翠絲.波特(July28,1866~Dec. 22,1943)

碧雅翠絲.波特出生在英國倫敦一個不錯的家庭(父親是律師),從小喜愛小動物,花花草草,春夏常和家庭到鄉間、湖濱渡假。家中的小動物,渡假的農莊,帶回家的花草,都出現在她的故事裡,又喜歡畫卡片和插畫信(picture letter)給小朋友,這些也都是她創作故事的材料,碧雅翠絲˙波特和腓特烈˙沃恩(Frederick Warne)公司有密切關係合作近五十年。每年聖誕節前都會為孩子出一本書,她不但是個出色的作家、畫家,也是成功的農莊經營者、企業家,她的書和所設計的週邊產品(所謂Peter Rabbit side-show)──玩偶、卡片、書架、拖鞋、著色畫等,應有盡有,給她帶來名氣和不少的財富,她對兒童(尤其是殘障的)及她的佃農都非常照顧,所以她也是一位慈善家。

1943年聖誕節前過世後,她將15所農莊交由英國國民信託基金會(National Trust)保管,如今部分開放供外界參觀。生前她巳規劃好將著作原稿及一些紀念性物品妥善保存及分置各處。波特是一位莊稼婦,瓷器、家俱鑑賞者,大自然和動物的保護者,她也是一位用筆能寫能畫的藝術家。但她最偉大的是──創造了一樣寶貴的東西,一系列能拉近大人和小孩,共同享受閱讀快樂的小書。她也是一位懂得選擇生活,也快樂的享受生活的成功女性,她雖然沒有自己的孩子,但擁有全世界的小讀者。

1980年碧雅翠絲.波特協會(Beatrix Potter Society)成立,創辦人們稱讚她:波特不僅是兒童經典讀物的作者,也是風景、自然歷史的藝術家,以及日記寫作者,環境保育者,這也是她希望為人們記憶的部份。波特以銳敏的目光觀察所畫的對象,而又有一雙技巧的手,精美的品味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她的作品今日仍提供新一代的圖畫書作家、畫家及出版者無窮的靈感。

閱讀活動

《小兔彼得的故事》系列經典圖畫書的閱讀推廣活動,在英美等地已做得相當好。在英國就有國民信託基金會、「碧雅翠絲˙波特協會」等組織替她管理資產,從事研究,其他出版社、商店、學校及圖書館,都在行銷此系列圖書和產品,台灣的青林國際出版公司,繼純文學也推出較大版本的「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圖畫書」系列和DVD。另外也在《小兔彼得的故事》系列出版100週年慶,策劃了「共遊小兔子彼得故事花園──百年兒童文學經典巡迴展」,並配合舉辦座談會專題演講和「小兔彼得創意教學」成果分享發表會,凡此種種都是大規模、正式的閱讀推廣活動,影響面也大,當然也動用較多人力、物力,另外,我們也可以從比較小規模的方式進行活動。

我很喜歡青林國際出版公司的海報上的標題-「把孩子放在心上,所以能感動孩子的心」。這句話可以作為辦活動的大前提:

  • 活動的人要有心──重視閱讀,了解孩子,主動積極,有創意的表現。
  • 參與活動的孩子有心──我們要感動孩子的心,要引發他的動機。
  • 有時間,不要趕,舒舒服服的做。
  • 有資源:提供優良的閱讀環境──舒服、溫馨場地,方便獲得好書,陪伴他成長的大人自己享受閱讀,鼓勵孩子閱讀,共同享受閱讀樂趣,共同成長。
  • 各種活動包括:
    • lap book(膝上書
    • read-aloud(朗讀)故事
    • 講故事
    • 利用各種媒體辦活動
    • 扮演角色
    • 以美勞方式呈現故事
    • 自己設計小小圖畫書
    • 編故事
    • 做偶,演偶戲
    • 利用週邊產品辦活動
    • 上網獲得資訊和討論、寫作等

有關閱讀延伸活動,已有很多個人、團體和機構在努力做。市面上也有不少的相關書籍手冊,要不然也可上網利用各種有關兒讀閱讀的網站(如:台北市圖、文建會、教育部、台灣閱讀協會……都有),北市圖出版的「好書大家讀」指南,更是一本兒童閱讀必備的參考書。

最後,我呼籲大家一起來推動兒童閱讀,每人都可盡一分力,有自己的看家本領。「把孩子放在心上」,利用資訊,加點創意,便會做得好。

★劉清彥(兒童文學作家)

「共遊小兔彼得故事花園-百年兒童文學經典巡迴展」

我們今天來談一隻兔子,這隻兔子一直出現在你的生活週遭,像是漱口杯、寢具,甚至在百貨公司的專櫃上,你也可以看到非常昂貴的精品。這隻兔子生活了一百年,依然活蹦亂跳,而且還有這麼多人在關心他,可見他絕對不是一隻平凡的兔子。今天我們為何會將《小兔彼得》奉為兒童文學的經典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小兔彼得》在兒童文學史上的位置,有點類似論語、中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我們之所以會把《小兔彼得》這部百年前的創作看的這麼重要,而一部作品之所以會被奉為經典,其實是需要一些條件的。你會發現它一定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一定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它的價值絕對不會被時間所折損,它可以呈現出統一的形象,而圖文的表現方式都是具有開創性的!《小兔彼得的故事》經過了一百年它的意義價值依然存在,甚至它在當時的影響力也絕對不亞於現在影響力!所以今天我們要來好好地了解這隻兔子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以及這隻兔子和孩子有什麼關係。

談起這隻兔子我們就要先了解這隻兔子的創造人-波特女士。波特女士1866年出生在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那是一個非常講究禮節、重視細節且精緻的年代,你可以在外面展場上,看到許多展品都非常的精緻,甚至是精雕細琢,這都和那個時代有關。時空往前推一百年,在當時世界上還沒有出現與孩子生活非常貼近的兒童圖畫書故事,百年前的小朋友看的是王子、公主、城堡或聖經故事,這對孩子來說是很有距離的!「距離」的意思是說它是一個遙遠虛幻的故事,那是一個幻想的世界,和孩子的生活事撘不上線的!但是因為創作者以及創作方式的關係,所以《小兔彼得》很不一樣!它和孩子是非常貼近的,甚至你會在故事中發現:咦!我的孩子就像這個樣子!而這對閱讀這本書的孩子又有什麼意義呢?小孩子需要從故事裡去發現自己,小孩子的閱讀方式和大人很不一樣,小孩子的閱讀方式是比較非理性、非邏輯思考的,他比較容易進入故事的情境裡而將自己融入在故事中,去經歷其中的喜怒哀樂。而當小孩子在故事裡發現自己的部分時,他就會覺得故事與自己非常貼近,他會覺得故事主角所經歷的也是他自己所經歷的,主角的心情、想法、感受、體驗,都是和孩子的處境很像的!這對孩子有什麼意義呢?孩子在故事中就可以有一些想法,有一些感動,然後他在其中就能有一些學習。

所以在百年前波特女士首次做這樣的創作時,她被六、七家出版社打了回票!他們說沒有小孩子要看這種東西!但那是大人的想法。而事實也證明波特自費出版的250本一下子就賣光了,而且隔年耶誕節Frederick Warne出版公司印了一萬本也馬上就銷售一空,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孩子對這隻兔子的著迷程度是超乎大人想像的!因為他們可以在這隻兔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樣子,而今天我們就要來看看波特女士他所創造的故事裡面呈現出什麼樣的孩子形象,我們要怎樣透過這個小孩形象去幫助小朋友閱讀這本書,甚至透過這本書去更加了解我們的孩子。

你會發現在故事裡幾乎沒有「人」出現,全部都是以動物為主角,這和波特女士的成長背景有很大的關係。波特女士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因為無法上學所以請了家教在家中學習。波特女士成長的過程裡,在家中養了很多小動物,而且她很喜歡繪畫,所以她特別將對動物的觀察描繪下來,甚至透過動物的骨骼來研究動物的形體。因為對動物做了如此細膩的觀察,所以波特女士說:「動物的身上我看到小孩子的樣子!」我們也可以從小兔彼得的身上發現淘氣、頑皮甚至有點叛逆的心態。其實兔子本身就是這個樣子,尤其波特女士與他家教的小孩非常要好,所以他也將兔子和小孩子這兩個看起來不太相似的角色拉在一起。你會發現波特女士的故事創作來源都來自她的生活週遭,她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小孩、觀察動物,甚至從她童年的生活感受中去擷取經歷,然後將這樣的元素融入在故事裡。所以雖然以動物為主角,但卻讓人讀起來非常真實。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莫理斯‧山達克就曾經這樣說過:「波特女士生花妙筆下的小兔子,活脫脫就是一個惹人憐愛的小男孩!」

波特女士與他的家教安妮非常要好,特別是與安妮的孩子(尤其是老大諾亞)感情非常深厚,波特女士也常為他們講故事。有次當諾亞生病時,波特寫信去安慰諾亞,但是她不知道該寫些什麼安慰他,所以她就說起了拿手的故事,這就是《小兔彼得》故事的由來!在展品裡我們可以看到她當時寫信時將插圖畫在信裡面,這讓諾亞非常高興!當諾亞一看完故事信後便對媽媽說:「媽媽,這是不是就在寫我啊!」因為小兔彼得家中有四隻小兔子,而彼得和諾亞一樣都是家中老大,而且彼得呈現出來的特質就像是諾亞,所以諾亞簡直覺得彼得就是他的化身!由於諾亞得的是小兒麻痺症,所以從此無法再走路了,但他長大後卻成為一名牧師,特別關心社會中下階層家庭的小孩,他曾坦承的說:「我之所以會投注這麼多的心力在關心小孩,是因為童年的時候,有位叫波特的女士,常跟他說故事,讓我了解小孩的重要!」所以我們可以了解波特女士的故事都是從生活而來,像故事主角是他養的動物,場景是他的花園,而小朋友可以在故事中找到自己,這對小朋友來講是很真實的。

四、五歲的小朋友是有些頑皮和叛逆的,波特女士在故事裡不只是呈現出這些特質,另外他也要讓小朋友看見一個真實的生活型態和生命的真實樣貌。例如小兔彼得會遇到危險,如同小朋友在現實生活裡也同樣會遇到困難和不順利的處境,波特女士在幫助小朋友思考如何從這樣的處境中跳脫出來?如何解決那樣的困境?而且波特女士也表現出小朋友在那樣的情境裡,其實是非常需要安全感的,所以從故事中可以呈現出孩子非常多樣的面貌。我挑了中文版中小孩子形象比較突顯的四本書,我們將故事一個個抽離出來,觀察波特女士到底呈現小朋友什麼樣的特質和樣子!

★曹俊彥(知名兒童圖畫家)

波特女士紀事與世界美術、兒童文學紀事

波特女士的著作到現在已有一百年的時間,但是她的著作卻一直為全世界大小朋友所喜愛,像她這樣一位這麼早以前的作畫家,她出生的那個時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背景?是否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也已經有一些不朽的兒童文學作品問世了呢?我做了一些整理,想要讓大家多多少少了解波特女士生活的時代與我們的關係,現在就慢慢的介紹給大家。

波特女士在1866年出生,在她出生的前一年,著名的兒童文學經典《愛麗絲夢遊奇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1865年出版)》已經出版。波特女士也曾經提過《愛麗絲夢遊奇境》對她的影響,在她還沒出書前,她曾經模仿著畫《愛麗絲夢遊奇境》的插畫,其實去模仿著畫插畫,也是欣賞兒童讀物的方式之一。而在她出生的1866年,抽象畫畫家康丁斯基也是同一年出生,當時印象派畫家羅特列克也才2歲。1889年,波特女士23歲時,台灣攝影方面的始祖羅訪梅出生。另外在她29歲時,我們台灣早期的前輩西畫家陳澄波和雕塑家黃土水出生。1901年波特女士自費出版《小兔彼得的故事》,第一版印了250本,兩個月後又再加印200本,這時台灣畫家郭柏川、林克恭相繼出生。

1902年《小兔彼得的故事》正式由沃恩公司出版發行,台灣的前輩畫家廖繼春也在這一年出生。到了波特女士37歲,台灣知名水彩畫家藍陰鼎先生出生。

波特女士也是一位出色的水彩畫家。在台灣,水彩畫的開始是由一位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開始,1908年他在台灣展出水彩畫,這時的波特女士42歲,但台灣的水彩畫才剛啟蒙,同一年膠彩畫畫家郭雪湖在台北出生。另外在圖畫書方面與小兔彼得出版時間相近的有,1901年海倫‧班尼曼(Helen Bannerman)出版的《小黑三寶》和1904年李斯里‧布魯克(Leslie Brooke)出版的《三隻小豬》。

《小兔彼得的故事》出版緣由

《小兔彼得的故事》原先只是波特女士寫給小朋友的圖畫信,並沒有想到要出版,但是在她第一次到湖區渡假,有一位住在那裡的牧師知道這些圖畫信,鼓勵她出版圖畫書,因為波特女士的這些圖畫信都有一個特定的對象,是寫給孩子看的,已經構成最好的兒童讀物的出版因素了。這位牧師也就是後來成立國家信託基金的人,在波特女士過世後,她把所有的財產都委託這個基金管理,實現保護湖區自然生態的心願。

波特女士的畫

關於水彩畫

英國人非常重視水彩畫,他們甚至認為水彩畫是英國的「國畫」,並且相當執著的認為正統的水彩畫應該是「透明水彩」(透明水彩是讓顏色透過底下紙張的白來顯現濃淡,顏色要變得比較淡的時候就多加一些水。(不透明水彩是將比較厚的顏料堆積在紙上,如果需要時,可以重疊顏料,但是上面的顏色往往會蓋過下面的顏色),也就是以圖畫紙的白或其色澤做為畫面最亮的部分,其他部分再慢慢的加上顏料,有時是用重疊法(加上一層重疊的顏料),有時是用縫補法(即運用接縫的方式來畫),來做出色彩及明暗的層次。波特女士是英國人,她的畫是由家庭老師教她,教得非常好。波特女士的畫,可以說是以「透明水彩」的畫法以及素描淡彩的畫法。她的畫,很多是用透明水彩的重疊法畫的,但是有時也有很單純的單層顏色。

關於寫生

波特女士的畫包含想像畫,但是大部分的圖畫都是由寫生來的,她不管是寫生或是畫畫都是在紀錄生活,同時也在訓練觀察力。我希望年輕朋友要常常記筆記、畫速寫,也希望原來只寫文章的人也應該要嘗試畫畫,因為畫畫可以幫你觀察很多東西,這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且這樣子還可以同時訓練左右腦均衡發展,對於思考的柔軟度,以及應變力都會更好,在推廣小朋友閱讀圖畫書之餘,也可以鼓勵小朋友多畫畫。

波特女士幾乎沒有東西不畫,包括:人物、動物、植物、建築物(包含內外觀)、家具、器具。書中的室內場景和生活用具都是當時真的存在並使用的,所以很自然的有其地方性和時代感。她喜歡觀察動、植物的自然生活(有將近三百張圖關於「菇」和「蕈」類的水彩速寫,被收錄集結成「菇」之研究的專書)。,並且常常以她成熟的描繪能力記錄它們,她留下許多風景、動物速寫,和花草植物的速寫,而且如果現在你到英國的湖區參觀,就可以看到這些速寫的景觀,還活生生的保持在那邊。

在1874年到1886年之間,也就是波特女士8歲到20歲的時候,法國印象派在這幾年之間一共有8次的展出,雖然我們不能一定肯定她有受到印象派的影響,但是當我們在看波特女士的作品時,你也可以感覺有些畫真的很像梵谷的速寫,讓人感覺她的線條就像梵谷的線條一樣是流動的,她對光影的描寫也頗似印象派的作品。

她的動物速寫極生動,當她要畫一個角色時(例如:小兔彼得),她還是會作許多作業和功課,即使是先前她已畫過這個角色,她也還是會把這個角色的各種角度和姿勢都畫出來,就像我們在策劃一部電影時,先把角色塑造出來一樣,似乎有一個非常完整的作業程序。在她書中出現的角色,幾乎都是先有一堆各種角度,各種體態,各種表情的速寫。另外在畫速寫時,經過她的詳細觀察,動物好像都會呈現出寫實的動作,一般人認為沒有表情的兔子,透過她的畫,好像都有了豐富的表情,可以讓我們更加感動。

角色塑造,來自生活周遭

波特女士以她的速寫功夫,加上豐富的想像(其實是把生活中一些人的特質和動物連想在一起),來塑造故事中的角色。有時候她讓這些動物穿上「人」的衣飾,使用人的工具,並且以人的動作、造型特色和動物的動作、造型特色混合,來突顯角色的特性和趣味。

將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融入於角色塑造中,是波特女士的創作特色。因為她生性害羞,生活圈被限制於家庭中,所以較少接觸外面的世界和社會人士互動,但是也因為這樣受限於較小的地方,反而讓波特女士更能縮小焦點深入的觀察,她所創造的角色,其實就是一般常見的社會人物,只是波特女士很敏感的為這些人物找出相像的動物,例如:青蛙吉先生,他的模樣大腹便便,就像一位很有社會地位的權貴,波特女士利用動物的個性來突顯書中的角色,這也是我們做圖畫書創作或寫童話常常運用的技巧,從波特女士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到這一點,創作故事時,能夠把故事中每一個角色的特點具體明白的表現出來,對作品是非常有幫助。

關於線條

波特女士因為是以寫圖畫信的方式來創作《小兔彼得的故事》,所以很自然的,一開始就是用線條來創作,如果單看波特女士的線畫,可以發現造形的自然生動,有一部分是由活潑多變的線條營造出來的(請看《貓布丁的故事》)。但是最早她的作品會被出版社拒絕的理由就是因為沒有色彩,一直等到沃恩公司答應幫她出版時,就要求波特女士為作品上色。因此剛開始她是在單色的出版品上上色。她的線條活潑,具有輕重緩急,所以作品中,沾水筆的線條是圖畫的主軸。在早期作品中,線條都是黑色線條,主角是用黑色線條勾勒,並且在線畫上再加上表現光影的淡彩。在表達遠景的部分時,就儘量減少線條,或使用較細並簡化的線條,然後再用水彩來表現色彩和明暗。慢慢的,在比較後期的畫,有些線條不見了,黑色的線條也轉變為褐色的線條,1907年的《三小貓的故事》,開始混用褐色的線和黑色的線,應該是為了使線條與色彩更調和,不突兀吧!所以常有人覺得她的圖畫從早期開始到後期,越來越瀟灑,越來越成熟。

關於風景畫

波特女士喜歡田園生活,也常畫風景水彩速寫,這些風景自然成為插畫中的場景。我們可看到這些風景畫,常常是以碎筆(有如印象派畫家作品的點描),來描繪陽光的閃爍,並且以近濃遠淡的方法,表現空間的深遠和空氣中的霧氣。

講到圖畫書,一定要提到印刷,印刷技術在那個時代之前是用木刻版印刷,但是波特女士的畫並不適合那樣的印刷方式,幸好當時除了木板印刷還有石版印刷(就像現在平版印刷技巧)。《小兔彼得的故事》要出版的時候,因為受到印象畫派的影響,製版師父已經懂得分析圖畫的色彩,慢慢的可以印出來水彩畫的感覺,在當時,能將水彩的感覺表現出來,實在很厲害了,如果讀者看波特女士的作品時,發現前幾本沒有什麼水彩畫的感覺時,那是因為印刷發展過程的影響。現在因為印刷技術及分色技術的發達,所以有更多的繪畫方式可以透過印刷在圖畫書中呈現。

結語

波特女士的作品是圖畫書,不是插畫本,她在書中的圖畫和文字都是表現的主體,讀者閱讀時,應該圖文同時欣賞。波特女士一生都在努力追求並致力於留住三樣美好的事情:她隨時都在寫生,企圖保留住美好瞬間;她為孩童編童畫,畫卡片,想要留住天真無邪的童心;另外,她還努力的購買農莊,捐給環保團體(國家信託基金),想保留大自然原始的生命力。

從波特女士的作品和一生的經歷,我們可以知道她的繪畫風格來自於生活和興趣,以慣用的語言和熟悉的事物,自在的說故事,在她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充分表現出願意冒險,追求人生的特殊女性〜碧雅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

★徐秀菊(花蓮師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所長)

「科學與藝術的奇遇-談波特女士筆下的小兔彼得」

養寵物,培養對科學的敏銳性

「小兔彼得」在美國是很有名的故事書。作者波特女士的童年其實是非常寂寞的,因為父母經常忙碌於社交生活,但他們很注重波特的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師成為波特很重要的學習對象。另一方面,波特和他的弟弟很喜歡養動物,藉由觀察動物進而培養她對於科學的敏銳性。

再者,說她是文學家一點也沒錯,她寫了很多日記,而且是用密碼來寫,後人說波特用密碼寫日記,很可能是不希望被母親發現心中的秘密,而波特女士自己是這樣說的,寫日記是最佳的自我溝通的方法。

所以,整個來講,家庭的生活是由寵物陪伴,像「小兔彼得」、「班傑明」都是他的寵物。

善觀察,天生的藝術家

在她九歲的那一年,就開始觀察毛毛蟲,畫了好多的毛毛蟲,很細膩的將毛毛蟲的多種生態以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讓人不覺得毛毛蟲可怕,是用很細膩的感情去畫的。

波特女士的家族在寒、暑假常常出去度假,增加了波特女士探索大自然的機會,運用她的觀察力,時時刻刻去探索大自然新的事物,這種經歷也一直累積在她的繪畫裡面,因此波特女士提到她的繪畫裡面有過去、有現在、還有未來。過去就是她過去的生活經驗,現在就是現實的一面,未來就是想像一面,所以這三個面交織在一起。

波特女士是天生的藝術家,從四歲就開始觀察,九歲開始畫毛毛蟲,十九歲時開始畫蕈類。

科學遇上藝術創造了「小兔彼得」

她很想成為科學家,在維多利亞時代,女生想要在外找工作是很難的,女孩所受的就只有家庭教育一是繪畫、女工,波特女士也有學這些,但她的繪畫比別人還要紮實,透過她的觀察知道動、植物生態發現了許多新的事實,是當時科學家都還沒有被發現的,她曾經希望在這些發現能在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但是被拒絕了,拒絕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因為她是女性。我們知道她的舅舅是很有名的科學家,也發現他的外甥女的發現確實有學術上的價值,就介紹她到一些植物園去,但是依然沒有很好的迴響,當時那些專家也用兩句話來否定她,第一個太年輕了,第二個她是女性。因此,科學家當不成,所以她就轉移,在繪畫上表現科學。而現在,波特女士所創作的圖畫書至今已經銷售了四千萬本。

波特女士所創造出的「小兔彼得」是很甜美、溫馨的氣氛,以藍色作為彼得的風格特色,很適合小男生與小女生,而小兔彼得是很調皮的,即使媽媽說:「不可以到麥先生的菜園」、「你爸爸就是在那裡出了意外」的重話,彼得還是跑到了麥先生的菜園裡,故事之中也加入了許多個人的想像力,有動態的、空白的想像。也可以看到故事裡的背景,像是植物、甜菜等都畫的栩栩如生,而她本身在文學上的天份也非常的高。

結語

波特女士為了保育生態,買了四千多英畝的土地,將這些土地捐給國民信託基金會,使得生態得以維持,另外還有一個原因,為了保育即將面臨絕種的賀氏羊,所以她開始培育賀氏羊,除了羊之外,她也養豬,也因為飼養羊、豬得了獎。波特女士很希望孩子能夠親近動物和欣賞大自然,所以藉由她的故事書來達到這樣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