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遠志
〉安野光雅
〉艾拉.馬俐
〉林明子
〉熊田千佳慕
〉馬克斯.菲斯特
【非洲的動物繪本系列】
吉田遠志(1911~1995)

作者吉田遠志曾遠赴海外尋求廣泛的創作題材,從非洲開始,多次到世界各地旅行,還特別以「自然與動物」為主題,創作了不少版畫。他以「從幼小的時後開始培養,才能擁有愛自然與動物的心」為信念,於1982年開始創作《非洲的動物繪本》 。他在書本的前言中寫到「當我在創作《非洲的動物繪本》 時,我是盡量以住在這裡的動物的心情來描寫,例如在描寫獅子的時候,我會用心的去了解獅子們的生態細部,期望能充分的再現牠們的生命。越是了解牠們在自然環境中原本生活的面貌,就越能呈現出牠們活生生的故事來。」……【了解更多】
☆榮獲獎項☆
- 法國翻譯出版獎
- 法國了解異國文化貢獻獎
- 好書大家讀推薦好書
- 聯合報「讀書人」專文推薦
- 中國時報「開卷」專文推薦
- 《 第一次狩獵》 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書耶爾巴特別獎
- 《 找不到媽媽的小牛羚》 日本繪本賞、產經新聞兒童出版文化賞、國際榮譽人物獎
- 《 彩虹不見了》 小綠芽獎
【寬螢幕的非洲大地】
文/宋珮(藝術教育工作者)
*轉載自92年10月5日中國時報開卷
這是日本畫家吉田遠志所創作的一系列圖畫書。由於書中主角是生長在非洲的動物,作者選擇了橫幅的版本,運用類似電影寬螢幕的跨頁,展現非洲的大地,甚至還設計可以攤開的折頁,使得視野更加寬廣。有時,吉田利用縱直頁面畫出高大的樹,使得樹上與樹下對峙的動物顯得更加真實。

▲《第一次狩獵》p18-19……作者藉助橫向的線條造成動物奔跑時的動感。
由於父親是著名版畫家,吉田遠志承襲了父親對這種媒材的愛好。從資料中得知,他曾是日本版畫協會的會長,作品多次參加國際版畫大展。的確,由他在此系列每一本圖畫書的書名頁所作的動物版畫,就可看出他卓越的技巧,以及豐富的藝術性。
但當他把這樣的創作技巧運用在為孩子製作圖畫書時,勢必要犧牲單張藝術作品的表現方式,增加圖畫的說明性與故事性,也就是用圖畫說故事的技巧,同時,還要兼顧小讀者的視覺感受,以及閱讀的興味。也許是因這種種的考量,他選擇了色彩效果較為明亮的色鉛筆和蠟筆,來畫出非洲廣袤的草原、大地上蒸騰的熱氣、動物奔跑時揚起的塵土,並且藉助橫向的線條造成奔跑時的動感、皴擦的筆觸描繪出動物的皮毛和岩石的紋理。然而,即使做了一些犧牲與調整,書中的許多畫面仍保有一種令人屏息的美感,對小讀者來說,一定會是愉快的視覺享受。
作者顯然對於動物的生態有相當研究,所以不管是發生在小獅子或小牛羚身上的故事,都既能引起小讀者的共鳴,又符合自然的真相。此外,吉田遠志在每一本書的前後加上了作者的話和後語,把自己的寫作方式與他所描寫的動物特性做了說明,使小讀者能夠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動物間微妙的關係。在說小牛羚的媽媽被獅子攻擊的故事之前,他告訴孩子:「動物的世界看似『弱肉強食』,實際上,卻維持著『共存』的自然法則。」而小獅子在《彩虹不見了》中第一次單獨狩獵,最後死在駝鳥的腳下,這樣的收場一定會讓小讀者覺得難過,但是吉田遠志告訴孩子:「在這個故事中,如果獅妹妹沒有死,那麼死掉的就會換成小狒狒或是駝鳥母子……」這些都是可以和孩子討論的題目。
由此看來,不論是圖畫和文字都是作者傾注全力之作,他用極大的耐心誘導孩子認識自然,進而愛護自然。從吉田遠志的身上,我們看到一位藝術家如何藉著圖畫書成了教育家,他拓展了自我的創作領域,使得他的藝術成為「價值非凡」的公共財產。
*右圖◎《彩虹不見了》p10-11……以縱向展開的頁面,表現樹的高大。
【愛動物、愛自然的淳樸心】
台灣兒童美術教育家/鄭明進
三歲開始學畫,十三歲開始學木版畫的吉田遠志,初期的版畫作品偏向於具象,二次大戰後的二十年則偏向於抽象,後來開始創作具象的以野生動物為主題的木版畫,並參加多次國際版畫展,在世界多個國家舉辦過多次個展,作品也被雪梨、波士頓、巴黎、紐約、坎培拉、芝加哥、日本……等國家的美術館收藏。吉田遠志的《非洲的動物繪本》系列圖畫書,是以非洲的大草原上的各種動物的生活和背景為主,來呈現野生動物生活面貌,他為了創作曾數度前往東非,深入體驗和觀察,親自走入大草原實地速寫野生動物。
從《第一次狩獵》這本圖畫書中的插畫,我們可以發現吉田遠志的動物插畫和一般插畫家畫的動物有相當不一樣的表現。
吉田遠志畫筆下的各種動物,具有純美術精神與技法的面貌,不只可以感受生活在原野中的動物的動態,更能看出原始、自然的生命力,像是描繪萬獸之王的獅子,有睡眼矇矓躲在叢林草木中的慈祥樣子,也有靜靜的趴著守望神態,還有機伶的動物,飛奔的黑斑羚與敏捷的獵豹,充分表現出一幕幕大自然中的動物生活的真相。

▲《第一次狩獵》p.2-3……吉田遠志描繪母獅子在樹下酣睡,以及小獅子調皮的樣子,充滿原始、自然的生命力。
另一本《愛的呼喚》圖畫書,第14、15頁,左邊畫了一個周圍金色光芒好燦爛的紅色大太陽,整片的天空是粉紅色和黃色的細線條,散發出類似後期印象派大師梵谷的畫一般的炙熱天空,而且地平線整個壓低,讓人感到非洲炎熱逼人的暑氣,以及廣大天空明亮無比的感覺。 再看看畫面右邊地平線上的非洲象,緩慢的步伐,為畫面帶來穩重壯觀的場面,這種有生命力的描繪表現,非得親臨非洲,親眼目睹,才能畫得出來。

▲《愛的呼喚》p.14-15……好燦爛的紅色大太陽,整片天空是粉紅色和黃色的細線條,散發出類似梵谷的畫一般的炙熱天空。
吉田遠志花了很多的精神創作動物圖畫書,是因為他在非洲大草原上面對活生生的動物,心中有很深刻的感受,他曾提到:原野生活中的動物有牠們的生活法則,動物的生活裡沒有金錢的介入,沒有大量屠殺的戰爭發生,也不像人類為了滿足虛榮心,獵取毛皮、象牙,雖然肉食性動物會攻擊草食性動物,但這是一種自然律的平衡法則,彼此保持著適當的距離,過平和的生活。吉田遠志將他的這種動物哲學,巧妙的融入在他的表現技巧,和藝術創作的理念中,透過一本本的《非洲的動物繪本》系列圖畫書,來保護野生動物們在大自然中的生活權利,促使人類拯救非洲的野生動物免於絕種的命運,也希望透過閱讀圖畫書,能讓孩子從小存有一顆「愛動物、愛自然的純樸心」,對於保護一切有生命的動物都能有著最真誠的態度。
◎更多關於【吉田遠志】
【旅之繪本系列】
安野光雅

曾獲得國際安徒生插畫家大獎的安野光雅,將他四處旅遊的見聞,畫成這一系列圖畫書,他曾在書本後扉中寫到「這本書裡沒有文字、沒有話語,可是書裡所畫的人物和自然風景等等,我相信大家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他們在做什麼。」他的創作極富於傳奇性,卻能引起各國欣賞者普遍的共嗚和喜愛,是一個具有驚人才華的知性藝術家,他的圖畫書不但十分優美,而且具有極高的科學概念。……【了解更多】
☆榮獲獎項☆
- 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 中國時報「開卷」專文推薦
- 《旅之繪本》中歐篇:國際安徒生插畫家特別獎
- 《旅之繪本II》義大利篇:捷克BIB金蘋果獎、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書展印刷設計大獎
- 《旅之繪本III》英國篇:捷克BIB金蘋果獎、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書展印刷設計大獎
【旅行,把世界當成想像的遊樂場】
文/傅科白(文字工作者)
*轉載自92年8月3日中國時報開卷
書中沒有文字,但豐富的圖俾傳達了更鮮活的、更耐咀嚼的故事。
作者先以細密的筆觸鋪陳整個畫面,再敷以淡彩呈現光影空間,畫風舒緩如田園組曲。
你可以將這套繪本看作一則則旅人的故事。故事絲是從戴著尖角帽的旅人泛著小舟、自海邊靠岸開場,隨著他穿過郊野、走過都邑,看盡城市風光之後,最後總是又來到海邊,看他搖櫓飄然離去。
你也可以將這一則則故事當作親子的發現之旅。戴著尖角帽的騎馬旅人,帶著我們走過一頁頁目不暇給的場景。其中有虛有實,既有名勝古蹟,如紐約高樓、印地安石板屋、羅馬許願池的真實描摩,也有經典童話、電影或藝術作品的虛構片段:達文西「最後晚餐」裡的耶穌和門徒、愛麗絲和掏出懷錶的兔子、作勢飛天的超人等等,不期然穿插在各個角落。仔細瞧瞧,樹叢中還躲著女巫、泰山和各種動物,同一組人物牲畜在不同場景貫串著連續的動作……。幾乎每一頁都暗藏著兩三個到十數個玄機,而每一個細節的脅現都讓人無限驚喜。
書中沒有文字,但豐富的圖像傳達了更鮮活的、更耐咀嚼的故事。作者先以細密的筆觸鋪陳整個畫面,再敷以淡彩呈現光影空間,畫風舒緩如田園組曲。所有場景都以鳥瞰的視角呈現,彷彿我們登高遠眺,方圓數里的生息盡在眼底。
作者屢獲國際大獎肯定,他的作品有不少是純視覺、不設一字的繪本。《旅之繪本》是他親自到歐美旅遊取景,再加入各地歷史、藝術作品、兒童文學和名人雅士等典故揉和而成。幼兒看來,它熱鬧有趣如遊樂場;讀過更多童書的孩子,則可以在此進行尋找童話人物的遊戲;至於成年人,尤其是旅行過這些地方的人,翻閱這套書,翻動的會是現實和想像交識的各種甜美記憶。

▲《旅之繪本VI》丹麥篇/第10個跨頁……丹麥是童話大師安徒生的故鄉,因此在本書插畫中可以看到許多與安徒生相關的事物,或是他故事中的場景。例如在此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安徒生的雕像,以及《國王的新衣》的場景。

▲《旅之繪本II》義大利篇/第13個跨頁……在此張圖中可以找到羅馬的名勝古蹟「凱旋門」,以及義大利天才藝術家達文西的名畫「蒙娜麗莎」。仔細看還可以看到美國著名的卡通人物「大力水手」。
◎ 了解更多旅之繪本的故事與小秘密
★ 旅行,把世界當成想像的遊樂場(文/傅科白)
★ 2014旅之繪本月曆:安野光雅邀你紙上遍遊世界
★ 2014旅之繪本╱安野光雅介紹(一)
★ 2014旅之繪本╱安野光雅介紹(二)
★ 2014旅之繪本╱安野光雅介紹(三)
★ 2014旅之繪本╱安野光雅介紹(四)
★ 2014旅之繪本╱安野光雅介紹(五)
★ 2014旅之繪本╱安野光雅介紹(六)
艾拉.馬俐 Iela Mari

1931年生於義大利米蘭,於博拉藝術學院畢業之後即從事插畫工作。她對學齡前兒童的語言及溝通方式特別感興趣,主要是因為在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她發現市面上的童書多半都需要成人的協助及詮釋,才能讓孩子們了解。這興起她的靈感,決定創作讓孩子輕易看懂的書。
艾拉的每一個畫面都經過深思,並和實物相比對,最後呈現出基本而清明的圖像。這樣的圖像更能幫助孩子了解大自然複雜的演變過程。
艾拉曾得過許多國際性的獎項,包括兩次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圖畫書美術設計推薦獎。她的作品在歐洲及美洲皆獲得廣大的好評及迴響。……【了解更多】
☆榮獲獎項☆
- 《雞和蛋》、《這是誰的尾巴?》、《蘋果和蝴蝶》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解讀與欣賞「畫中的故事」】
文/鄭明進(兒童美術教育家)/余純菁 整理
在紀元兩萬年前,語言不發達、文字也還未發明,但當時的人類就已懂得在洞窟壁上,用圖畫記載生活的片段,畫下不少栩栩如生的野獸圖流傳後世。從這些洞窟壁畫,我們瞭解到:人類不必藉助語言或文字的幫忙,也能夠解讀及欣賞「畫中的故事」。這種與生俱來的解讀繪畫的能力被發現之後,二十世紀以來的歐美、日本插畫家,就嘗試運用「純繪圖」的方式,創作了不少適合兒童閱讀的「無字圖畫書」,呈現出現代圖畫書的另一種新風貌。
艾拉.馬俐的這三本書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圖畫書,而她獨特的創作風格,更為無字圖畫書開創了新的里程。綜觀她的插畫風格,有以下特點:
- 活用平色塊、簡潔的平塗,以及輕快的線條來表現書中的主角及配角。
- 利用「留白」,為畫面營造出史寬廣的空間。
- 畫面上沒有遠近和重疊的構圖,卻活用各種圖像來呈現上下、左右延伸的移動空間效果,使得整本書有著連續畫面的時空及美感。
- 運用西方繪畫中的「silhouette」技法來繪圖。這是法國在藝術表現上,發現的特殊手法,是指以輪廓、側面影像、黑色輪廓像以及黑色剪影來描繪題材。
- 她的插畫具有高水準的藝術表現,但也不失傳達科學性知識的功能。
《雞和蛋》
- 艾拉.馬俐透過不同題材和不同繪畫風格來創作這本無字圖畫書,從一開始出現了一隻大母雞,接著母雞生蛋、孵蛋,小雞破殼而出,母雞護育小雞的這個過程來鋪陳整個故事的畫面。
- 全書的每一幅畫都是利用粗細不同的鋼筆線條來表現,並且以「留白」來強化主題的圖像視覺效果,再巧妙的利用印刷效果,在黑白為主的線畫上,局部用黃色、紅色來套色,產生出一種獨特的插畫之美。
- 這本無字圖畫書的最大插畫特色是,全書以幼兒的低視角角度來取景,每一幅畫都只見到母雞的下半身,甚至有些畫面只有出現一顆蛋、母雞的頭、母雞粗粗的兩隻腳等,藉此引導讀者仔細的觀察母雞的腳、羽毛的質感和紋理,這就是「近焦點看事物」的視覺引入手法。

▲《雞和蛋》第1個跨頁……畫出母雞彎下頭,用嘴喙整理自己的羽毛,羽毛輕輕飄落地上,構成一幅很搶眼的畫面。尤其是用鋼筆的筆觸畫出疏密不一的線條,來表現母雞黑色的羽毛,和母雞的嘴喙、雞冠、眼睛及雙腳的局部紅色和弱黃色,呈現出相當亮麗出色的對比效果。

▲《雞和蛋》第6個跨頁……由於蛋是白色的,畫家選擇以全黑的底色襯托蛋的剖面圖,並在其中加入少許黑、黃色塊及線條,描繪出蛋黃裡小雞孵化的過程,這是一種很科學化的繪畫手法,帶給孩子們很明確的認知,有一目了然的特殊畫面效果。

▲《雞和蛋》第10個跨頁……畫家巧妙運用集中焦點的插畫手法,把蛋殼出現裂痕,小雞破殼而出、母雞在一旁用關愛的眼神看著,然後,母雞陪著小雞覓食,小雞漸漸長大的過程,表現得相當精采。於第12個跨頁的這個畫面,更暗示了雞並非哺乳類動物,小雞一出生就要自己啄東西吃,畫家以紅色、黑色、黃色,畫出地上的小穀物。

▲《雞和蛋》第l 5個跨頁……小雞長大了,黃色的羽毛中也參雜了些許黑色的羽毛,畫家以此暗示小雞長大後,毛色也會改變的生態特性。
《蘋果和蝴蝶》
- 本書活用紅、綠、褐、黑四種顏色來描繪,單純有力的造形及明快的色彩,把自然萬物皆息息相關的概念(蘋果和蝴蝶的關係),簡潔優美的傳達給讀者。
- 對幼兒來說,具體、單純、乾淨的圖是最容易理解的,圖畫的背景過於複雜容易模糊焦點,主題反而突顯不出來。艾拉‧馬俐將背景「留白」,僅以色塊和線條,簡單俐落的將主要圖像(蘋果/蝴蝶/植物)的特徵、形狀呈現出來,讓小讀者可以輕易捕捉到事物的面貌,仔細觀察細節的變化。父母與孩子一同閱讀時,可引導孩子專心、專注的,用心、用眼睛看,看大也看小,仔細尋找圖中暗藏的玄機。
- 畫家在故事中埋下幾個疑點,如「蘋果裡面為什麼會有紅點?紅點裡面為什麼會跑出毛毛蟲?」等,父母與孩子閱讀時,可引導孩子發現,並討論這些問題,但不用急著解答,只要將書本看到最後,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了!「蘋果裡面為什麼會有小紅點?原來是蝴蝶在裡面產卵呀。」「開著小白花的樹是什麼樹?原來就是蘋果樹。」

▲《蘋果和蝴蝶》第1個跨頁……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出畫家是使用顏色的高手。她為了將蘋果的白色果肉襯托出來使用中明度咖啡色襯底,因為咖啡色為暖色系,較為溫和不刺眼,而中明度的色彩更可以將主體突顯出來,引導讀者將視線集中在蘋果的剖面圖上。

▲《 蘋果和蝴蝶》第3個跨頁……畫家僅以兩個跨頁呈現毛毛蟲長大的過程,暗示昆蟲的生長週期比人類短,生長速度也快很多。她將毛毛蟲的頭畫成紅色,身體則是活用黑色的線條和點點描繪而成,呈現出毛毛蟲的質感和特徵。

▲《蘋果和蝴蝶》第11個跨頁……畫家以樹葉的顏色變化,表現季節更迭。從秋天葉黃、冬天葉落,到春天發新芽,蝴蝶破繭而出。簡單卻不粗略的筆法搭配綠色、橘紅色、黑色,將蝴蝶的形態掌握得很好,色彩的使用也很成功。

▲《蘋果和蝴蝶》第13個跨頁……畫家分別從上方及側面取景,呈現蝴蝶正面及側面的樣貌。雖然看不出是哪一品種的蝴蝶,但基本的生態特徵都掌握到了。第13個跨頁中,畫家將鏡頭拉遠,呈現周圍的生態景觀。注意看下方的綠色植物,畫家僅以綠色的線條及色塊來描繪,卻可以清楚分辨每一種植物不同的特徵。
《這是誰的尾巴?》
- 這本書採用「局部」觀察,再翻頁發現「整體面貌」的方式,引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觀察力,是活用「猜畫」而不是「文字猜謎」的一本圖畫書。書本一開始先出現局部的尾巴,使孩子們猜想是哪一種動物,翻閱下一頁時答案出現了。畫家不斷設下懸疑,引誘小朋友往下翻。這是一種好奇心與意外感的發現!
- 為了讓小讀者從動物的尾巴聯想到動物的整體,進而猜測出是哪一種動物,畫家必須精準的捕捉動物側面的形態,在本書中,艾拉‧馬俐運用剪影來表現,她不一一畫出細節,僅將主要特徵完美呈現,從此可以看出畫家對動物的觀察非常深入且仔細,才能在單純中掌握特色,畫功相當卓越。
- 畫家不僅掌握動物的體型特徵,還充分展現動物的姿態、習性、運動的方式,如:豹是慢慢的、壓低身體行走;狼犬用跑的;貓的動作則帶有跳躍感。
- 書中共出現十一種動物,艾拉馬俐以佔用頁面的多寡,來表現各種動物的體積大小。像是老虎和鱷魚體型較大,就各佔了四個頁面。
- 這本書不僅考驗孩子的觀察力,更測驗孩子對動物的認識有多少,孩子若具備相關的知識,閱讀起來會更有趣。
- 閱讀這類的圖畫書不要翻得太快,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時,要適當的停留,帶領孩子一起猜猜看,一起遊戲,給孩子等待以及自己發現答案的機會。
- 本書還有一個有趣的特點,就是最後幾頁又出現故事最開始的動物尾巴(豹),原來這本書中出現的所有動物,是圍成一個圓圈的呢!

▲《這是誰的尾巴?》第2個跨頁……畫者將豹的嘴巴畫成張開的樣子,並用顏色點綴其重要特徵,如:銳利的牙齒、敏銳的眼睛和鼻子,在單純中掌握特色,而豹的腳爪向外伸出,也暗示了貓科動物的習性: 在獵食時會伸出爪子。

▲《這是誰的尾巴?》第4個跨頁……畫家以灰色底搭配黑色斑紋,呈現貓的皮毛特徵,且貓的動作帶有跳躍的感覺,顯示貓的身體是很有彈性、很柔軟的。

▲《這是誰的尾巴?》第6個跨頁……這幅圖中一共呈現了五種動物,一隻追著一隻,相互關聯。畫家藉此在書本的中段,製造了一個小小的高潮,運用簡單的圖像演了一齣好戲。
◎更多關於【艾拉.馬俐】
林明子

1945年出生,自言是一個用圖畫表達感覺的人,從事繪畫工作是她從小的願望。
林明子屬於古典派傳統畫法的畫家,她畫自己愛的人物和故事,每次畫圖都像是回到童年時代,玩喜歡的遊戲,吃喜歡的東西。她擅長描繪孩童的姿態與神情,筆下每一個角色都生動鮮活的就像是你我身邊的孩子,她的筆觸細膩圓潤,線條乾淨簡約,色彩柔和淡雅,營造出的畫面充滿生活中的童心與童趣,滿溢溫馨的情感。
林明子的畫之所以如此動人,除了畫風親切樸實之外,最主要是因為她對孩童的瞭解和觀察,以及與父母之問的愛與情感她曾說:「我所畫的每一本圖畫書,都有我父母的愛在其中,每一本書都是我與已去世的雙親共同創作完成的。此外我週遭的孩子們也對我的創作有相當的影響。」……【了解更多】
☆榮獲獎項☆
- 繪本日本賞
- 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美術賞
- 法國繪本獎(Le Grand Prlx Des Treize )
【用孩子的視線高度說故事】
文/黃筱茵(文字工作者)
*轉載自92年9月28日中國時報開卷
雪白封面上,一個純真的小妹妹佇立門邊,手裡攥著一束小野花,望向門外。叩,叩叩,是誰輕輕敲門?一次又一次留下禮物呢?
本書是很貼近幼兒心情的細膩故事,描述小惠初搬家後,由孤獨寂寞到融入新環境的心態轉折。了解幼兒心事的作者,領著讀者跟隨小惠的眼睛,默默觀察、接受周遭大人的忙碌。純稚卻失落的臉龐,直到最終發現新朋友時,才驀然綻放笑容。
作者筒井賴子與繪者林明子是長期合作的夥伴,攜手合作的圖畫書有《妹妹住院了》、《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等。筒井賴子擅長捕捉幼兒成長與生活中的各種心情,像是搬家的不安、初次單獨上街購物的感覺,或是手足間既有小小競爭、卻又相互友愛的情節。
小小孩子的心事,要體貼關照才能了解珍惜。作者細心佈局,讓小惠的心結一樁一樁解開。小惠的注意力先是被神秘禮物吸引,紫瑾花、蒲公英、信箋、紙娃娃,到底是誰這麼想和新搬來的小惠做朋友呢?當讀者陪小惠一同揭曉謎底時,必定也會為幼兒真摯的感情和觀察感動。
繪者林明子筆下的孩子總是真情流露,神態清新可愛。她經常以孩子視線的高度來安排畫面。呈現孩子在生活中或動或靜,奔跑嬉戲或佇立等等最自然的模樣。她琢磨筆下功夫的方式是臨摹自己家人的照片,像是外甥、姪子、姪女等,都是她寫真與繪畫最佳的模特兒。林明子很喜歡為他們拍攝生活照,紀錄他們每一個姿態,然後將濃厚的感情注入由此轉化的畫面裡。她的作品最可貴的地方,正是這種溫柔記錄孩子成長歲月的執著。

▲《妹妹住院了》p.28-29……林明子琢磨筆下功夫的方式是臨摹自己家人的照片

▲《我 直直走 直直走》p.18-19……林明子擅於呈現孩子在生活中或動或靜、奔跑嬉戲或佇立等等最自然的模樣。
◎更多關於【林明子】
【昆蟲繪本系列】
熊田千佳慕

熊田千佳慕熱愛自然、喜愛昆蟲,他十分心儀法布爾,一直想把法布爾的昆蟲世界繪成老少咸宜的讀本。1981年,他描繪《昆蟲記》的作品,入選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圖晝書原畫展,1983年又再度入選。更於1989年獲得法國「法布爾之友會」會長的激賞,被譽為「小法布爾」。另外他也曾獲得小學館繪畫獎、橫濱文化獎、神奈川縣文化獎等多項榮譽。
1998年,他終於實現夢想,出版了四冊《彩繪法布爾昆蟲記》。其他著作有:《熊田千佳慕的小小世界》《小蜜蜂瑪雅歷險記》《花的記憶》等。他認為,與其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傑出的插畫家,倒不如成為懂得「花言蟲語」的畫家。……【了解更多】
☆榮獲獎項☆
- 兩度入選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圖畫書原畫展
- 日本小學館繪畫賞
- 好書大家讀推薦好書
【熊田千佳慕的昆蟲世界】
文/鄭明進(兒童美衛教育家)/余純菁 整理
當我趴在地面上,跟蟲子一起遊戲時,我感到再也沒有比這件事更幸福的了~熊田千佳慕
1983年1月初,我到日本東京參加一項亞洲區美術教育會,利用開會空檔,我到書店去看書,偶然發現了一本繪本《彩繪法布爾昆蟲記》。我好奇的翻開來看,哇!一隻好大的螳螂赫然出現在我的眼前。牠是以50公分左右的近距離,誇大表現描繪出來的,加上背景留白,又把畫面上的地平線壓低,使畫面呈現出更有生命力的感覺。
這些畫面都是由一位擅長於昆蟲細密畫的日本插畫家一熊田千佳慕先生所畫出的。
幼年時期的熊田千佳慕放學回家後,書包一放,就到住家附近的公園去看花鳥、捉昆蟲,他不是把昆蟲當作遊戲的玩伴來看待,而是去注意昆蟲的行動、吃的食物和生活的方式。稍大後,他更是幾乎每天都和蟲子泡在一起生活,並以「觀察」的眼光來看昆蟲。透過觀察小小的昆蟲,往往引發熊田千佳慕很大的驚訝和感動,原來討厭做功課的他,也對學習自然科學產生很大的興趣,不知不覺的被吸引,踏進了「不可思議的自然國度」裡。中學時,他參加學校的軍事演習,當他趴在地上,看到草叢中的媽蟻和蟋蟀時,他發現用蟲的眼睛高度,才能看真正的昆蟲世界、從此領悟了「我是蟲,蟲就是我」的涵義。
熊田千佳慕先生描繪的《彩繪法布爾昆蟲記》曾兩度入選義大利波隆那國際見童圖畫書原畫展,歐洲畫壇人士讚美他筆下的昆蟲不但生動細膩,並且帶給世人以一顆溫暖的心,用眼細看昆蟲的真實世界。

▲《彩繪法布爾昆蟲記3》p .18-19……看到這幅畫,讓人不禁佩服熊田千佳慕的觀察力和創作精神,逼真的畫面和極精密的工筆,讓人彷彿看到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法布爾,趴在草地上專注的觀察大紋白蝶,看著牠產卵,變成幼蟲,再由蛹變成成蟲,也看著牠採蜜和飛舞。

▲《彩繪法布爾昆蟲記3》p .4-5……螳螂彎曲前腳,收縮在胸前,靜靜等待獵物。牠的模樣看起來很像虔誠的修女,正在向上帝祈禱。繪者描繪得精細且生動,這隻螳螂就像活生生的大蟲,擺弄著動人的姿態,牠那兩隻長長的前腳,像極了兩把帶刺的鐮刀。

▲《彩繪法布爾昆蟲記3》p .6-7……螳螂用牠帶刺的的前腳,緊緊抓住一隻蝗蟲。這是生命的搏鬥見證,逼真的展現了一個弱肉強食的慘烈畫面,真實的記錄著大自然中物物相剋的面貌。
◎更多關於【熊田千佳慕】
【彩虹魚系列】
馬克斯.菲斯特 Marcus Pfister

1960年出生,瑞士伯恩人。菲斯特的藝術繪圖職涯開始於一家平面廣告公司。1983年,他決定把時間專注於追求藝術並且開始創作、繪畫,他的第一本書-《疲憊的貓頭鷹》於1986年出版,從此在兒童書界大放異彩,1992年,他另外推出了15部作品,以獨特的繪畫風格在兒童書界確立一席之地。
他創造的各種動物形象都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而菲斯特則對那隻疲憊的貓頭鷹情有獨鍾,想創造一個貓頭鷹的姊妹形象,同時能再突破成了菲斯特在1992年最重要的目標:哪種動物既接近他的小貓頭鷹而又不雷同呢?菲斯特為此絞盡腦汁。就在他已幾近放棄,把畫稿扔到一邊的時候,才終於從橫看的貓頭鷹突獲靈感:於是羽毛變成了鱗片,一條彩色的小魚誕生了。
首次印刷的三萬冊《彩虹魚》馬上便銷售一空。很快,這條小魚便遊出了瑞士,遊出了歐洲,游向了世界各地。目前《彩虹魚》已被譯成36種語言 (包括繁體中文),銷售了一千五百多萬冊,出了金唱片,並即將被搬上銀幕。……【了解更多】
☆榮獲獎項☆
- 1992年紐約克里斯多佛獎
- 1992年英國兒童教育雜誌獲選為年度最佳叢書
- 1993年義大利波隆納兒童最佳選書
- 1993英國凱特格林威獎
- 1993年烏瑪繪本獎
- 1993年法國圖書館兒童圖書特別獎
- 1994年法國雪堡兒童獎
- 1995年美國年度最佳好書獎
- 1995年美國北卡羅萊那納兒童圖書獎
- 1996年美國童書協會兒童票選最佳書籍
- 1997年奧地利史台希萊瑟伍兒童文學獎
- 2010年美國紐約圖書館協會三蘋獎
【馬克斯談創作動機及出版過程】
文/鄭明進(兒童美衛教育家)
記得我在日本著名的圖畫書月刊『MOE』(*註1),讀過一篇馬克斯‧菲斯特到日本出席他的圖畫書發表會時接受該刊編輯訪問,曾經談及他對於創作《彩虹魚》的心得及出版圖畫書的各種經驗,以下分享給大家:
問:您現在一共創作了六本《彩虹魚》的連作,在表現的內容方面有什麼不同意義呢?
答:我最早創作的第一本《彩虹魚》是希望讀者感受「大家分享」的快樂。第二本則是「來自失去家人」的心情。第三本是「打架和追求自由」。第四本是關於「恐懼」。而第五本是「失而復得的珍貴體驗」。第六本是「經歷冒險」的故事。
問:第五本《彩虹魚》迷路了時,如何創造出這次的主角『河豚』的造型呢?
答:我在創作這一本書的時候,我自己發現有一種海裡的魚學名叫Diodon holocanthus (中文叫齒魨)(*註2),因為牠的體型像氣球,而且藍色的海裡身體的色彩是黃色,顯得特別明顯又亮眼,牠在海中時看起來又好像仙人掌在水中搖動的樣子,所以我就選牠的造型來塑造成為我書中的主角『河豚』。
問:創作第六本《彩虹魚的海底冒險》時,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答:為了要捕捉這些生物在黑暗的深海中發光的樣子,同時又不想因此讓整本書看起來太暗沉,所以我使用了較多的壓克力顏料,因為需要用更濃烈的,幾乎是發亮的顏色。但是我仍然希望保有早期《彩虹魚》的水彩彩繪的效果,這樣才不會改變整體系列的一致感。
問:《彩虹魚》在世界各地方受到很大歡迎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對於《彩虹魚》的出版,它不僅在歐洲大賣!日本、韓國也受到很大的歡迎,馬克斯.菲斯特說出了他自己的感想:創作《彩虹魚》這本圖畫書,是我累積了不少經驗,創作了好多本圖畫書之後,在第十七本時才找到這麼好的想法。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本除了在歐洲受到男女老少讀者的讚美,也獲得日、韓出版業界的重視,因此發行這兩個國家的翻譯本!
我自己認為這本書能得到這樣的結果,應該歸功於我的突發奇想,想利用閃閃發亮的亮片來製作特別的印刷,這在視覺感受上有極大的吸引兒童眼光的獨特效果,也因此造就了這本書成為既獨特、又亮眼的圖畫書!如今它販售的數量在世界圖畫書出版史上,已是屬於首位的最高的榮譽!
再說,我會創作這麼一本獨特有創意的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是一個熱愛自由創作的畫家,記得在大學畢業之後,我曾經在一家公司當美術設計的工作,但我是個討厭被別人管的人,我的想法是「誰也不能當我的老闆,我自己才是老闆。」,所以離開公司,留在自己的家做創作的工作。
問:《彩虹魚》受到全球小朋友的喜愛,這個角色當初在創作的時候,有沒有特別著重哪些方面?
答:說到角色的設定,更應該說是偶然間產生的。能創作出受到小朋友喜愛的作品,這其中真正的關鍵,其實就是與孩子們在睡前盡情的聊天。無論是高興的、不高興的……任何的主題都可以天南地北的聊。也就是所說,父母在睡前完全傾聽孩子的心聲,是了解小朋友心中想法的一個好辦法。
*註(1):『MOE』是現代日本有關圖畫書方面唯一的一本月刊雜誌,擁有眾多讀者也銷售到台灣,受到愛好兒童圖畫書的研究者及插畫家一致好評,這本雜誌辦三十一年前創刊,最早的名稱是『繪本和故事』,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由日本偕成社出版,一九八三年改版名稱也定名為MOE。
*註(2):『齒魨』學名叫Diodon Holocanthas分布在世界的溫帶、熱帶海域,是一種很奇特的魚類,身體表面長了很多刺的一種河魨,當牠遇上外敵攻擊時,會把身體鼓漲變成球形,銳利的刺也因此豎立,藉此嚇走敵人。
【先從第一本《彩虹魚》談起】
台灣兒童美術教育家/鄭明進
1993年義大利波隆那國際書展中,由九位義大利美術資優兒童所組成的兒童優良圖畫書推薦委員會會員投票的結果,由《彩虹魚》一書榮獲最漂亮的圖畫書獎。(Critici in Erbadi Bologna, 1993)。
這是一本相當別緻,充滿創意的圖畫書,它別出心裁的創意把魚兒身上的部分鱗片,以特殊的方法印製成閃著銀光的鱗片,讓小朋友在翻閱此書時,由於光線的折射作用,使鱗片產生美麗的閃閃七彩效果,這真是一本前所未有的美妙圖畫書!
插畫家馬克斯.菲斯特在《彩虹魚》這本圖畫書中,除了設計出這條視覺美妙的魚兒之外,全書中他以非常柔和的透明水彩渲染的技法,呈現出一幅幅海底的美景,看到大小魚兒悠游其間,那種安然自在的姿態,可讓小朋友感受到如同游進海底般的愉悅心情。
馬克斯.菲斯特是瑞士人,畢業於伯恩藝術學院,畢業後從事美術設計的工作,也有機會接觸到圖畫書,而且他的太太又是幼稚園老師,她對圖畫書有很濃厚的興趣,這也是影響他創作圖畫書的動機之一。他嘗試的第一本圖畫書是「The Sleepy Owl」,完成之後找了幾家出版社,其中瑞士的南北圖書公司(Nord Sad Velog / Switzenland)答應出版,這決定使他對投入圖畫書創作充滿了信心!
《彩虹魚》連作導賞
下面從《彩虹魚》六本連作中,選出幾幅特別的畫面和大家一起欣賞:
(一)《彩虹魚》

▲《彩虹魚》p.7……請看看藍色的海底裡出現了一條身上有閃閃發亮的鱗片,多麼漂亮!細看身上有十二片用特殊印刷的亮片,可以感受到彩虹般的閃閃亮光,還有背鰭、胸鰭及尾巴也有曲線形的閃閃亮片,真是一條美麗無比,奇妙的魚呀!

▲《彩虹魚》p.28-29……海底裡畫了九條大小不同的魚兒,其中《彩虹魚》雖然把身上的閃閃鱗片分享給其他的魚兒,身上雖然少了很多閃閃的鱗片,但是他的心中卻充滿了快樂!看看畫面中彩虹魚和其他八條魚玩得多快樂呀!這真是一個多麼自由自在又充滿喜樂的畫面!
(二)《彩虹魚救了條紋魚》

▲《彩虹魚救了條紋魚》p.18-19……左頁突然出現一隻好大嘴巴長了好多尖銳牙齒的鯊魚,彩虹魚和其他七條各自游向四面八方的情境描繪的很生動!充分表現出每一條魚受到驚嚇後的反應!

▲《彩虹魚救了條紋魚》p.20……幸好魚兒們找到狹窄的珊瑚礁,畫面表現出陰暗的海底珊瑚礁的縫隙,這個地方保住了牠們的性命!↘

▲《彩虹魚救了條紋魚》p.24-25……雖然鯊魚等在那兒!但是因為彩虹魚很勇敢的大聲叫大家「快呀!」。大夥兒鼓起勇氣向前衝的景象表現的好精彩!畫家把每一條魚的鰭都轉向鯊魚游過來的姿態,充滿了向前衝的樣子,畫面呈現了同心協力進攻的態勢表現的很成功!
(三)《彩虹魚和大藍鯨》

▲《彩虹魚和大藍鯨》p.16-17……整個畫面的一大半,畫的是大鯨魚好大好大的尾鰭在擺動的姿態!大小魚兒各個驚嚇的張大嘴巴,拼命的到處逃命的情形畫的真逼真!仔細看看,每條魚游走的方向完全不一樣,有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還有倒著游,描繪的很寫實!

▲《彩虹魚和大藍鯨》p.20……畫面有個很大的黑洞,洞內的大小魚兒臉卻都朝向洞口,哇!洞口細縫外可以看到大鯨魚的局部身體,眼睛看著縫內的大小魚兒,的確傳神的展現出大鯨魚很不友善的眼神!
(四)《不怕唷!彩虹魚》

▲《不怕唷!彩虹魚》p.15……整個畫面描繪的是深紫色又高又陡的岩壁,仔細地瞧!哇!有三個頭模樣的怪怪形狀,看起來的確相當的恐怖!尤其看到彩虹魚和小藍魚相伴游進陰暗的深谷,四周彷彿營造出真正恐怖的氣氛了!

▲《不怕唷!彩虹魚》p.22-23……原先以為是長五隻眼睛的胖胖魚,現在陰暗的洞口游出來的是5隻小小提燈魚!這種提燈魚是屬於深海魚類的一種,當他們游出洞口,一切可怕的幻想都消失了,畫面帶給讀者很安心的感覺!
(五)《彩虹魚迷路了》

▲《彩虹魚迷路了》p.16-17……畫面右頁是以帆立貝六個連續的動態,張開、再快速的關上,以此重覆的形態表現出有規律、很快速的美妙動作。而左頁就是彩虹魚和河豚,看得目瞪口呆的幽默表情!

▲《彩虹魚迷路了》p.21……海底畫了好多直立高聳暗紅色的鐘乳石岩柱,而九隻紅色條紋魚,平靜而緩慢的游著,表現的很自然!

▲《彩虹魚迷路了》p.22-23……當左半部紅色的條紋魚帶著彩虹魚游向右方時,十條黃綠色條紋魚出現佔據右半部,色彩呈現出鮮明的對比!整個海底成為以藍綠色為主調的景象之美!而彩虹魚身軀的七彩顏色也在此畫面突顯得特別鮮豔及優雅!
(六)《彩虹魚的海底冒險》

▲《彩虹魚的海底冒險》p.21……螢光章魚是橘紅色,身旁彩虹魚的藍色系及七彩圖像,再加上海參全身如夢幻般螢光晶亮的粉紅色,這三樣水中生物構成了一幅活潑鮮豔的熱鬧圖像,再觀察周圍海底分佈的海葵及海藻植物等等,使這幅海底世界的生物奇景畫更加的生機盎然,色彩綺麗,!

▲《彩虹魚的海底冒險》p.24-25……畫面上的那隻大章魚,是淡綠色的,從牠嘴裡吹出好多晶晶亮亮像雨珠般的亮片!亮片灑向彩虹魚身上,形成一道奇妙磁場的亮眼畫面!底部其他各種顏色的綠色海草海葵,黃色及紫色的海藻好像也受到亮片的吸引力而舞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