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肯睡覺的小孩》
- 《今天誰要去上學》
- 《白色、灰色和黑色》
- 《別再親來親去》
《別再欺負我》 - 《喜歡畫畫的貓咪》
☆ 晚安中的溫柔與力量 ☆
《不肯睡覺的小孩》
☆榮獲獎項☆
- 英國格林威大獎(The Kate Greenaway Medal)
- 台北市國民小學兒童深耕閱讀四年計畫推薦好書
- 中國時報開卷專文推薦
文/柯倩華(兒童文學工作者)

《不肯睡覺的小孩》使我想起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一個小男孩在屋子裡跑來跑去,說什麼也不肯聽媽媽的話上床睡覺。在媽媽的堅持下,他終於很不情願的在沙發上坐下來嘟噥著說:「我不想睡覺,我還要──」話還沒說完,他的頭一斜,眼睛閉上,竟然就睡著了。在場的大人都很驚奇,而媽媽的臉上則是「我早就知道會這樣」的表情,她伸出雙臂把小男孩抱走了。
在生活中,有許多媽媽已經累到眼睛快張不開了,卻還是能伸出「強壯的」手臂,為充滿想像力和好奇心的小孩、活力充沛的小孩、「自不量力」又很會硬撐的小孩,提供完全溫馨的成長環境。「睡覺」這件事,對小孩和大人而言都是辛苦的議題,卻也表現出小孩發展特質及親子關係極豐富的內涵。
英國圖畫書作家海倫‧庫柏擅於將這類的生活片段,以細緻的文學藝術技巧,轉化成圖畫故事。她從敏銳的角度切入主題,同時呈現小孩的奇幻想像與真實情緒,並彰顯出兩者的關聯;而且在圖像中醞釀充滿關懷與童趣的情境,讓在成長經驗中掙扎的小孩,獲得安慰與滿足。
這本晚安書從頭到尾都帶著「睡意」。它的色調柔和,充滿昏黃的朦朧感,而光影的變化也適時強化了入夜的氣氛及小男孩的狀態。小男孩遇到的老虎、士兵、列車上的童話角色,都是睡眼惺忪的模樣。圖像中還有許多細節,如:床上的吊飾、士兵的牙刷、小鳥背上的發條裝置、車子後面的梯子等,使圖畫整體更具連貫性,不僅深化每一頁文字的內涵,也延伸出文字以外的想像空間。我們看到浴室的場景竟可如此富有童話的趣味,除了驚喜以外,更能體會到:在充滿想像力的小孩眼中,世界是多麼奇妙啊!難怪他們常常捨不得去睡覺。
小孩非常需要「趣味」,所以他們會創造出充滿趣味的想像。這種創造並不全是無中生有,而會依據現實裡的素材,就像故事中的小男孩遇到的角色,其實都是房間裡的玩具和擺設。大人如果能耐心對待他們的需要,保持幽默感,會幫助他們放心的睡著,並在真正的休息以後,有再出發的力量。

▲《不肯睡覺的小孩》p.26-27……海倫.庫柏擅於營造想像與現實交織的世界,這幅浴室的場景圖竟可以如此富有童話的趣味!

▲《不肯睡覺的小孩》p.30-31……故事中的小男孩遇到的角色:老虎、士兵、音樂家……,其實都是房間裡的玩具和擺設。
◎更多關於《不肯睡覺的小孩》
☆ 抽離當下的處境 ☆
《今天誰要去上學》
☆榮獲獎項☆
- 台北市國民小學兒童深耕閱讀四年計畫推薦好書
文/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幼兒對自我、環境、生活和他人的認知,以及面對自己所遭遇的問題和困境的思考與解決方式,常常超乎大人想像,有時甚至會令那些已經深度社會化的父母感到手足無措。然而,這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因為幼兒需要透過自己的認知方式去界定自我的獨特性、價值和能力,並且從當中體驗生活和事物的意義,在這樣的探索中學習和成長。
因此,好的幼兒圖畫書創作者必須能夠抓住這些人類初生之犢的各種特質:好奇、想像、幽默、探索和需求,以貼近幼兒的視野和角度,呈現他們的心情、想法、問題和困境,讓幼兒在書中發現自己,在閱讀中產生同理共鳴,進而化解自己無法覓得出路的各種困惑和糾結情緒。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顯然是一個相當成功的示範。首先,「不想上學」是幼兒非常真實的生活經驗,潛藏其後的原因或許各不相同,可能在學校受了委屈,也可能只是單純想留在家裡。大人往往只見小孩的表相行為,以成人本位的想法和價值觀強迫他們改變和順從,卻忽略小孩當下的心情和自發性的紓解動力。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深諳這個道理,藉由一隻布偶誘發陷落情緒困境的小男孩思圖解決之道。當「代替上學」的意念開始發想,負面情緒頓時轉化成正面的行動力量,然後在一連串的假扮和想像中審視自己的生活,並且有了一番全新的認識和體悟,困頓的情緒也因此獲得抒發宣洩。
「假扮」是其中扭轉的關鍵,這也是幼兒非常重要的幽默表現和樂趣來源。假扮使幼兒抽離自己當下的處境,將這些自己不喜歡的狀態,透過假扮附加在其他物件上,使自己順利從壓力中脫困,用不同的方式和思考角度看待眼前的境遇,同時因為假扮過程中產生的種種新奇和矛盾感獲得極大樂趣。就像書中不想上學的小男孩,將布偶假扮成自己,從易位後的種種觀察和解說,在自己原先生厭的生活中重新發現趣味。
小男孩滔滔不絕的對布偶說明自己的生活,像是一種自我辯證的對話。他殷切向布偶耳提面命各項生活細節,例如:早餐該吃什麼?記得親吻媽媽,還有在學校裡必須面對的人事物……,都像是在自我提醒,這些平日容易輕忽和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對自己的意義和重要性;在假扮和想像的過程結束後,體認到這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成功的圖文合作是這本書能夠將上述內容和意涵淋漓呈現的重要因素。書寫文字的拉赫曼以兒童簡約、單純卻不失幽默風趣的語彙導航,細細描繪小男孩心情和思維的起伏轉折。莫尼爾則利用時而誇張特寫,時而具實抽離,以故事中小男孩等高的視線,描繪幼兒的生活情境,也讓小男孩充滿好奇、鎮靜、落寞和興奮的各種神情,鮮活躍然紙上。
心理分析學派的學者認為:兒童有其特定的認知駕馭能力,而且在遭遇挫折和困境時,自發性的幽默感和想像力常常是幫助他們獲致解脫的主要力量,也使潛意識中的焦慮和衝突得到紓解。或許下一回當家中的幼兒賴床不想上學時,先別急躁的喝令強迫他起床,陪他賴在床上玩個充滿趣味的想像或假扮遊戲,說不定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

▲《今天誰要去上學》p.10-11……拉赫曼以簡約、單純卻不失幽默風趣的文字,細細描繪小男孩心情和思維的起伏轉折。

▲《今天誰要去上學》p.22-23……繪者莫尼爾以與幼兒等高的視線來繪圖,也讓故事中小男孩的各種神情,鮮活躍然紙上。
◎更多關於《今天誰要去上學》
☆ 追求心中彩色的夢 ☆
《白色、灰色和黑色》
☆榮獲獎項☆
- 好書大家讀 推薦好書
文/徐素霞(美術教育家)

一本書的創作根源常不是偶然的,也許是一個意念,也許是一個想像,但最常的應是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和感觸。
本書的作者傑哈.蒙貢布勒曾在波蘭居住過數年,而繪者札育則因為妻子為波蘭人的緣故,也有著一些相同的體會,這個機緣便讓他們共同創造了這個敘述波蘭冬日的「白色、灰色和黑色」故事。
在北方的國度裡,天寒地凍的冬季少有燦爛的陽光,白日裡舉目所見盡是一片灰白的色彩,而夜晚來臨時,大地更是籠罩在沉鬱的黑霧中。蕭索冷慄的寒氣不單凍僵了居住在那兒的人們的肢體,也冰封了他們對色彩的感覺和期待。
傑哈.蒙貢布勒是位資深的寫作者,1951年生於法國,在經歷了多類型的社會文化生涯後,於1984年起成為專職的作家、劇作家與插畫家,為青少年寫了許多小說、劇本、童話與故事。在本書裡,傑哈•蒙貢布勒以充滿詩味的語言說著故事:冬日裡,小女孩妮卡每天放學回家,走過又白又灰又黑的大地,她的心一直感到害怕,恐懼如鯁在喉,卻不知如何表達,爸媽感覺到她的悶悶不樂,百般撫慰卻不見抒解,直到妮卡說了:「我不喜歡所有的這些白色、灰色和黑色!」,爸媽才真正了解其中緣由。疼愛孩子的爸媽於是做了一件「瘋狂又浪漫」的舉動--彩繪了他們的房子,讓鮮豔亮麗的色彩舞動了他們的家,溫暖了他們的心。而鄰人們也驚覺他們長久來所受的桎梏,重新感受到色彩所散發出來的魅力,紛紛起而效之。於是,原本「又白又灰又黑」的大地,頓時彷如雨後的彩虹和明媚的春天。
在視覺的世界裡,造形與色彩是兩項最重要的元素,人們對外在世界造形的認知需要仰賴經驗,從學習而得以分辨所面對的形體。但相對的,對於色彩,人人都能自然的、直接的感受到它所迸發出來的各種訊息而心生共鳴。
所有的色彩都有它美而特殊之處,白、灰和黑的色彩亦然,只是在北國的冬日,這些屬於寒色調的色彩讓人更覺冰冷,因此心中會渴望能看到或擁抱帶有陽光感覺的暖色系色彩。
孩子們是單純天真的,身處不安適的環境,他們會將情緒和渴望直接的反應出來。然而,大人們容易接受現實的環境,會因社會的制約而有所顧忌和妥協,久而久之習以為常,甚至不再有感覺。
「沒有感覺」或「對環境麻木」是最可怕的,人們不覺得有改變的需要,忘了他們也可以去追尋夢境。孩子們的童言稚語喚起了大人們最原始的、最自然的感知。可以說很多時候,是孩子教導了大人啊!
傑哈.蒙貢布勒的用詞洗鍊,飽含豐富的感情。他也非常重視語詞的象徵性及韻律,譬如那段形容冬夜大地恐怖氣氛的句子中,他使用了「紛飛的雪花」、「犁成溝條狀的田野」、「鳴跳的蟋蟀」等在法語中均含有「illon」的字母音韻,而同時又帶有「黑色愁緒」意味的語詞,來強化小主角的心就像冬天的夜晚一樣的沉鬱,令人咀嚼回味。
此外,作者也善於刻畫了解孩子們的心理,在恐懼不安的背後,父母的陪伴在場、談笑聲、柔和的燈光、廚房的香味等,都是足以讓孩子們獲得慰藉和安全感的元素。此外,他也真實的描寫出天下父母親的慈愛,為了讓孩子歡笑,而願為孩子付出一切的心意。
本書繪者札育,1943年生於法國,是位風格獨特的傑出插畫家。他以粉彩為媒材,純繪畫的手法來詮釋「白色、灰色和黑色」這個故事。他的筆觸大膽活潑、線條灑脫奔放,色彩濃厚豐富。在豪邁粗獷及隨意交織飛舞的的色塊、筆線中,傳達了細膩的情感。由於札育曾長時間在廣告媒體領域工作,累積了豐富的繪畫經驗,因此對人物形體的掌握格外穩健,姿態表情的傳達極其生動,譬如:在妮卡爸爸撫慰她入睡的場景中,他以簡單流暢的線條及色塊筆觸,將妮卡不安的愁容和爸爸憂慮的神情表達無遺。札育也善於經營作品的構圖取景,在那幅描寫妮卡發楞又疑惑的畫面中,他大膽而巧妙的將妮卡的側臉安排佔了一半以上的畫面,父親朝向她的身影則拉遠了。這種手法好似電影中的特寫鏡頭,有著戲劇化的效果。
繪者縝密的心思也見於封面封底內側的糊貼頁設計上,他在故事即將開始之處大片揮灑灰白的色彩,掀開文中的「白色、灰色和黑色」意涵,而在文後以大片紅藍黃做水平的塗繪,詮釋了故事結尾時色彩降臨到村中房舍的情景,多麼別緻可愛。
一位富詩意的作者,一位真性情的畫家,共創了這麼一個溫馨又感人的彩色故事。透過了它,這個溫馨的故事似乎也告訴我們:讓我們每個人都努力的追求心中彩色的夢吧!-

▲《白色、灰色和黑色》p.8-9……作者善於刻畫了解孩子們的心理,在恐懼不安的背後,父母的陪伴在場、談笑聲、柔和的燈光、廚房的香味等,都是足以讓孩子們獲得慰藉和安全感的元素。

▲《白色、灰色和黑色》p.10……札育大膽而巧妙的將妮卡的側臉安排佔了一半以上的畫面,父親朝向她的身影則拉遠了。這種手法好似電影中的特寫鏡頭,有著戲劇化的效果。

▲《白色、灰色和黑色》p.14……札育以簡單流暢的線條及色塊筆觸,將妮卡不安的愁容和爸爸憂慮的神情表達無遺。
◎更多關於《白色、灰色和黑色》
☆ 舒服的家常感情 ☆

《別再親來親去》、《別再欺負我》
☆榮獲獎項☆
- 好書大家讀推薦好書
- 中國時報「開卷」專文推薦
文/羅位育(作家).轉載自92年10月12日中國時報開卷
「親幹嘛!」 這是我嘻笑著要親小女兒時,女兒邊皺眉邊扔給我的回聲。
所以,當翻開本書第一頁時,我忍不住會心微笑了。小猴子摩摩坐在樹枝上,向四方鳥獸草木提了大哉問:「為什麼一定要親來親去沒完沒了?」然後,摩摩下了樹,忙著向正在親來親去的動物們舉牌:「停止親來親去!」然而,不但摩摩的全家人仍然親得不亦樂乎,連陌生的動物也都伸出粉紅長舌想親摩摩,讓牠拒絕得很辛苦。在摩摩抓耳撓腮想不通怎麼回事的時候,一隻小猴娃娃正在大聲哭個不停,摩摩不讓大人們親娃娃,牠耍各種把戲逗趣,可是,猴娃娃「不停的哭,哭,哭」,然後摩摩不小心親了猴娃娃一下……。

本書的敘述觀點是第一人稱「我」,也就是摩摩在故事中不停的發聲表示意見。所以,我們一方面進入摩摩的眼界,得見世上的動物正在親得不可開交,另一方面,我們也為摩摩何時接受「親親」是最美麗的親情而好奇。這本書呼應了讀者的期待,終究讓摩摩不小心親了猴娃娃一下,但沒有告訴讀者摩摩是否已經接受親親的美妙感覺?摩摩只是笑著說:「幸虧沒人看見」,而不知道家人正在身後愉悅地看著他,也不知道身為讀者的我們就在書外笑意漣漣。能夠貼著兒童的心思說話,又能夠照顧大人小孩之間的依依溫情,使得這本書洋溢著舒服的家常感情。
作者克拉克的圖色明亮多彩而繽紛,恰恰和文字流露的童心共鳴。而圖中動物擬人的表情、形態、動作極為豐富生動,卻又不失動物的本色。2002年國際安徒生繪本大獎得主昆丁.布萊曾讚賞說:「克拉克的兒童書獨一無二。」依此讚語來看本書,確是當之無愧的。

▲《別再親來親去》p.16-17……克拉克能寫也能畫,她的畫散發自在、優雅、歡樂的氣氛,與她詼諧生動、精心架構的文字配合得完美無缺。本書中,艾瑪便以幽默親切的眼光,詮釋出你我都熟悉的童丰經驗。

▲《別再親來親去》p.22-23……畫中動物擬人的表情、形態、動作極為豐富生動,卻又不失動物的本色。

▲《別再欺負我》p.12-13 ……克拉克喜歡以「連續」的概念創作,在她的書中常可見到以連環圖的方式來呈現情節。

▲《別再欺負我》p.16-17……克拉克的畫風簡約優雅,色彩鮮明多樣,富裝飾性,且擅長於營造戲劇效果。
☆ 童趣的線條與色彩 ☆
《喜歡畫畫兒的貓咪》
☆榮獲獎項☆
- 講談社出版文化賞 繪本賞
- 入選日本平凡社100本繪本推薦
- 台北市國民小學兒童深耕閱讀四年計畫推薦好書
- 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 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文/鄭明進(兒童美術教育家)

當小朋友們手上拿到《喜歡畫畫兒的貓咪》這本圖畫書的時候,首先看到封面上的那隻貓咪時,或許會有小朋友覺得,畫裡的貓咪看起來「畫的比較像貓呀!」可是畫架上的那幅畫,「畫的不像呀!好像是一幅抽象畫,是看不懂的畫呀!」
另外,有的小朋友也許會覺得,「貓咪是一位看起來派頭十足的畫家,須要有牠自己的風格,還要有獨創性,所以不一定要畫的像呀!」
嗯!這真的是一本很值得慢慢欣賞的圖畫書喔!這本書的插畫家――西卷茅子,是一位畫過不少圖畫書的插畫家,翻譯成中文版的作品也不少。她的圖畫書充滿了想像,線條活潑,色調明朗,很富童心童趣,深受台灣小朋友的喜愛!現在就來跟大家談談西卷茅子的插畫風格吧!
仔細看這本圖畫書時,會發現插畫家在這本書裡運用她的畫筆,好像在活用兩刀法(指日本人劍術中的雙刀流派),所以畫這一本圖畫書的插畫時,也發揮了很巧妙的效果:
(一)、是在描畫主角貓咪和好朋友兔子、狐狸、猴子時,活用的造型是接近寫實的技法,色彩盡量使用中間色調,調和色系,而筆觸則是柔和的。
(二)、在描繪「畫架上的作品」或畫室牆角或牆上掛的作品時,是用單純的線條和塊面,色彩是紅、黃、橘紅、藍、黑和白等等原色為主。至於在畫線條方面使用的是幾何形狀和自由自在的線條,這些看起來很容易被認為是抽象的畫風,其實並不完全抽象畫喔,而是代表著原始、純樸、自由、童趣的畫風呀!
相信小朋友們或家長、老師們能用心的發現插畫家在這一本書裡所表現的「畫作」,都是很能吸引人的眼光之佳作,例如:
【右圖】:《喜歡畫畫兒的貓咪》p.2……如果你認為:「這幅畫看來好像是一個人的大頭,又有兩隻腳,好像給人感覺到有點怪怪的。」那可就錯了!因為,這可是一幅單純又可愛的畫作,請看看三、四歲兒童所畫的「蝌蚪人」,這種近於圓形的人,並不是表現「圓的東西」,是以圓做為人的整體之象徵符號(Symbol Mark)。只加添了手和腳來表現「人」呀!是一種單純、原始的人物畫。如果再看看大畫家米羅(*註)所創作的「人物」(彩繪青銅雕塑․一九六七年作),不也是用這麼單純、可愛的造型和鮮活的色彩來表現「人」嗎?

▲《喜歡畫畫兒的貓咪》p.16-17……貓咪在畫架上所畫的,以簡單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來搭成一間房子,然後有一個好長好長的梯子,看到了嗎?畫面上還有一個「十字形的正面人物像」(這表示猴子在爬梯做工),再看看幼兒四、五歲畫畫時,時常出現的以頭、身體、脖子(有時會少掉脖子)為主體,而手是由頭部伸出。這兩張圖的造型是不是很相似啊!

▲《喜歡畫畫兒的貓咪》p.24-25……哇!畫室的作品一字掛開,好像在開小小畫展哪!看看正面牆壁的最右邊那一幅畫,淺藍色作底的作品,畫裡有個黑影的人。啊!我找到了大畫家米羅的作品「現代人麥克」(一九四三年作),這兩幅畫好像是一對好朋友呢!從這兩幅畫的相遇,可以發現,西卷茅子是一位很尊敬大師――米羅,也很喜歡米羅的作品的優秀插畫家。
註:米羅(Joan Mino 1893~1983)西班牙畫家,參加過一九二四年的超現實主義繪畫運動。作品富幻想、神祕,表現卻清晰,畫面充滿了隱喻、幽默與輕快,表現兒童般的純樸天真,並且富有詩意。